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影評] 金馬獎-膠卷救援任務、塔洛


(圖片來自豆瓣,圖片消失表示該連結失效)

真感人,今年竟然可以看到金馬獎的電影。加深我之後不想繼續升學的企圖XD(做研究真的是很難劃分休閒與工作時間好好看電影阿),也讓我動搖之後想搬離台北的願望(台北畢竟就是藝文首都阿~)。

除了這兩齣,其實之前還有聶隱娘(搶到金馬特映真開心),但距離太久也就沒啥要寫的了,簡單說就是一部「不停逼你思考、讓你好奇,同時讓你為了各種美麗的風景、音樂、服飾忍不住不停讚嘆」的電影,所以會專注到捨不得移開眼光與思緒。

接下來專心談這兩部。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雜談] 告別式有感


1.總是希望自己成為對方重視的人,即使明明知道自己沒有付出的那麼多,卻仍然如此,自己也真是愛面子。或許也是因為擔心自己不管怎麼做也不會是對方重視的人,而以此為由不做些什麼,但是別人可能也是希望自己在我心中很特別吧,就算知道不會是彼此最重視的人,當下也要把所有時間心力給予對方,讓他感到自己是備受重視的。

2.在他人的影片和致詞中發現自己的同感,尋求更多與他的連結,其實還是為了自己居多,而非為了他人。哭的時候,其實也是免不了想到自己,也是心有戚戚焉時才會特別難過。最終其實就是發現自己的虛偽好強與矯情而已。希望自己是真誠的人,專心致志的對待每個人,除了真實情感無任何假面,但要做到如此也就需要付出更多自己的真心。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雜談] 第一封寫給過世朋友的信


真是意外,永遠沒想到朋友的告別式邀請會早於婚禮邀請。

因為不是個矯情或感情特豐富的人,所以現在的感覺淡淡的,想著生死由命,也想著這樣好像比看著自己身體越來越糟的好。

但是也就想起你說,你是不是還不夠努力,你應該要振作起來做給醫生看你可以維持得住。我總嗤之以鼻的說,電視上或小說裡的那些勵志故事都是少數,不然都假的,意志力再怎樣也拚不過身體功能的衰退,用不著因為看了那些故事勉強自己。但現在又想著,會不會真的你今天曾經度過一些關卡,原本是可以用意志力撐過去,但你累了就放棄了。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雜談] 論「社群網站的興起乃電視的勝利、文字閱讀與網頁的敗北」


看了一篇文章,頗有感悟,就花了點時間思考和打了點文字。

作者是伊朗因為寫部落格被關後來被放出來的Hossein Derakhshan
https://medium.com/matter/the-web-we-have-to-save-2eb1fe15a426
前半段有點老套,後半段挺有趣。

他從監獄出來後,突然發現部落格已經不是主流,大家都轉向臉書等地社群網絡。在適應這種改變的過程中,他將當年對於網路、部落格的期待與現況進行比較。他指出社群網站的興起是電視的勝利、文字閱讀與網頁的敗北,因為人們又回到了被動接收訊息的情境,看著臉書就跟看著電視頻道一樣,充滿視覺刺激,但是資訊跟電視頻道的節目一樣其實是有限的,不能讓人發現未知。

我記得之前在寫作業時,曾經將看電視轉台說成一個更便利的瀏覽行為,但當時沒想到電視節目是封閉有限的這件事。看到他這段文字便重新想了一下我當時的說法。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讀書] 時間管理的大方向與小策略


之前有個雜誌實習生來訪談這個問題,不過後來因為版面問題沒放我的訪談,但是都花兩小時打出這個底稿,就乾脆公布出來分享。

其實我覺得,只要事情多起來就會好好把握時間,而且情緒與壓力管理超重要,現在就是情緒不太妥當導致時間管理有點混亂。

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任務,也就有不同的時間管理方式。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現在經歷的幾個小階段,和對應的時間管理之道。之後會再統整性的說明一些整體體悟。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書評] 推拿

(圖片來自九歌)

真是一本好看的小說。

由於是先看電影再來看小說的,因此免不了會特別注意電影有提到或沒提到的情節。

電影和小說雖然都在說同一個故事,但著重的對象卻不同。小說中讓每個角色都有相似的出場篇幅,一以貫之的主題有:盲人的自尊與愛錢、明眼人和盲人之間的隔閡、對於婚姻/愛情的渴望,這些其實在電影中也都有呈現,連先天與後天盲人的區別及婚姻中對視力的考量都能從電影中一窺。因此,雖然電影讓一些人不那麼立體、故事不那麼完整,但能帶給觀眾/讀者相同的體會,算是個成功的改編吧。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影評] 鳥人 Birdman

(圖片取自WIKIPEDIA)

欠債不還的感覺真糟糕,果然之後不能拖,一看完就要寫! 這篇原本也是想看完「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後再來寫的...,結果還是沒看...,反倒是影評快忘的差不多了orz。本篇就記重點吧。

1.為什麼中文片名只翻鳥人呢? 其實片子一開始寫著「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alue of Ignorance」,我覺得全名翻出來很重要,因為男主角雷根以前就是以鳥人出名,最後則終於獲得劇評家「The Unexpected Value of Ignorance」的讚賞,總算是重獲肯定,前者的肯定是來自一般大眾的,後者則是來自藝術圈,因此這部片或是這個人該怎麼蓋棺論定,從這個標題看來好像是由觀眾來決定,A or B,你會選擇用哪個名字來為這個人或電影來綜述之。

[影評] 推拿 Blind Message

這部電影拖了好久才來寫,其實原本是想要先看完小說再來一起寫的,畢竟據說小說也很精彩。但是目前看來沒什麼時間看小說了,也就先就電影記下心得感想吧,避免之後忘了。(其實現在就因為隔的有點久遠,而有點模糊了...)

給盲人看的電影:旁白之存在

一開始,就會注意到旁白逐一念出導演、演員等名單,旁邊就有人忍不住笑了,不過當下就在猜這應該是希望做成一個盲人也能看的電影吧。回家查了下,果然有這層用意,但也是納悶,電影還是很多段只有畫面沒有旁白的,盲人要怎麼感受到呢? 盲人的休閒娛樂少了影像類的,真是有點可惜,也讓人好奇起盲人的娛樂活動是什麼以及他們對於明眼人娛樂活動的想法(電影中的沙復明就很努力參與明眼人的娛樂活動,像是照相、跳舞)。

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雜談] 原創小說


這幾天不小心開始看原創小說,一連看了很多本。還記得當年國中同學就有提到,還問我要不要去寫,寫了賣錢,但其實自己也只有在國中比較有在寫小說,高中開始練散文,大學開始練論說文,好像離這種娛樂性閱讀越來越遠QQ。大學階段,好像也有幾位同學在看,不過當時沒特別注意。

現在看才發現,雖然劇情很單純,但就像是說書或章回小說一樣,總是停在一個意猶未竟的地方,於是會一直看下去。

這些小說通常都很長很長,雖然後面通常會鎖VIP,但我看的都不是當下連載的小說,因此都能找到完結篇。看的時候就在想,像這些小說就無法被圖書館員拿來資訊組織了呢,一方面是作者匿名、一本書其時拆成好多個單元,且在網路中分散在很多個地方,非常的混亂,如果沒有一些人分享書評,其實完全只能碰運氣和靠偶遇的方式找書。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書評] 奇石:從城市到荒野的另類紀實 / Strange Stones: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與其說是書評,這比較像是書摘加上一些感悟。畢竟這本書是散文集,每篇有不同的故事。不過通篇可見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故事有趣、人物生動、景物描寫方式優美、論理之處使人信服,看起來非常愉快,也能長不少知識。不過有些地方好像翻譯的不太通順便是。

感悟1: 好的故事不應該是再三重複的故事,因此需要像是人類學家一樣的觀察、探問,用最純真、不帶立場的眼光,才能挖掘出新故事。

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影評] 黃金時代 The Golden Era

這次竟然在看電影前先看了影評!!!果然造成了超大的影響,但目前覺得挺值得。

原本是因為對蕭紅實在非常陌生,想先了解下他的背景,於是就先查了他。想不到,關於黃金時代的討論和影評超級多,也就不小心就看到了。看了這篇「黄金时代是“萧军朋友圈对萧红的一次残忍补刀」,就瞬間不太想進電影院,但畢竟承諾了別人,且也好奇導演當初在金馬獎被讚譽的特殊拍攝手法是什麼,因此還是去看了。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圖書館] 多工資訊行為 multitasking information behaviour

「多工(multitasking)」可以定義為同一時間操作多於兩種任務的表現,也可以定義為來回的「任務轉換(task-shifting)」,或稱之「同時任務(concurrent task)」。(Loukopoulos, Dismukes, & Barshi, 2009)

這樣的行為早在 1927 年,認知科學領域就有人研究,會開始注意是因為邊開車邊做其他事造成危險,還有工作及休閒活動中使用的溝通裝置越來越普及。然而,以往都在實驗室內進行「多工」的研究,將「多工」視為「分心」,結果一面倒的顯示「多工」應該避免。

近年來,因為「多工」越來越常見,且有不同的領域開始關注,促使「多工」出現更多不同的定義方式、研究方法、討論面向,到底「多工行為」是好是壞,也就有更多爭論的空間。
Amanda Spink 等人的文獻回顧將認知科學領域分成五個學科,在此簡單介紹它們在多工的研究重心(Spink, Cole, & Waller, 2008)。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讀書] 美國的監獄圖書館服務(下) : 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未來發展、結語

監獄圖書館的服務內容

與公共圖書館之同異處

今日,監獄圖書館的模型是公共圖書館,也就是說,即便圖書館實際上服務的是罪犯,但圖書館員應將監獄的環境正常化(normalizing),讓圖書館作為娛樂場所、延伸教室、資訊中心、交換分享意見的地方,並能妥善、有效、正面的回應受刑人的需要。

不過,比起公共圖書館,這裡的館員要負更大的篩選責任,有些書是直接被禁止的,包括格鬥技術、軍火、有機化學、撒旦等以及宣揚暴力或種族仇恨的,近年也開始控制色情刊物。

另外,由於監獄圖書館空間不大,且基於安全考量調整書架高度和長度,以便能方便看到受刑人,館藏規模比起一般圖書館小,監獄圖書館館藏必須依賴館際合作借閱,以便節省經費及取得新的或高度需求之書。過去其他圖書館擔心會有傷害、損失遭竊而不願意借,但這樣的偏見已經隨著越來越多監獄雇用專業圖書館員而降低,但是館員要耗費精力確保館際合作借閱的安全。 (Dixen & Thorson, 2001)

[讀書] 美國的監獄圖書館服務(上) :定義、服務理念、歷史脈絡與背景

上學期圖書資訊學的期末報告我做的是「法律圖書館館員的雙學位教育」,當時在文獻中看到美國的政府部門法律圖書館服務對象包含受刑人,原因是要讓受刑人獲得能協助其打官司的資訊,使一些被冤枉又請不起律師的弱勢可能因為圖書館提供的服務而可能有翻身的餘地。而這學期,同學在介紹書目療法時,也有提到特殊書目療法的對象包含罪犯,因為其政經條件都處於較為弱勢、教育程度也較低,且是被排除在「正常」社會之外的邊緣人,正屬於圖書館要積極參與社會議題時應關懷的對象。

事實上,圖書館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是,致力於提供市民終身學習、自我提升、接收資訊的機會,這樣的角色對於監獄來說更為重要。 (Dixen & Thorson, 2001)且監獄圖書館的使用者返回社會中後,也會繼續利用公共圖書館,是一般公共圖書館的潛在使用者。再者,之前有看過挪威令人驚嘆的監獄圖書館,前陣子也有新北市要送書到少觀所的新聞,使我對此議題感興趣,並想要透過文獻回顧來深度了解。

[讀書] 學習與多工行為(下) : 出現原因、展現限制、展現策略、學習成效、結語

多工行為出現的原因

茲將文獻中對於多工行為的原因分成以下五類 :

1. 環境裡多種媒體刺激多工行為出現

在工作環境裡,注意到其他科技產品的存在,會增加多工的動機,因此擁有越多科技產品的人越容易出現多工, (Rosen, Carrier, & Cheever, 2013)性別、種族、社經地位等會影響資訊產品的擁有與使用能力的因素,也就跟著會影響多工出現的頻率。 (Rosen, Carrier, & Cheever, Multitasking madness, 2010)

除了媒體樣式推陳出新,媒體內容的改變也是重要原因。一方面,硬體和軟體的界線越來越不清楚,透過網路就可以做到以往要用不同硬體或安裝軟體才能執行的活動(Subrahmanyam & Šmahel, 2011),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原本單一目的媒體展成多目的(ex.手機),讓使用者可以以一個載具同時執行很多功能,都促進了多工行為之展現。 (Rosen, Carrier, & Cheever, 2010)

[讀書] 學習與多工行為(上) : 前言、背景

數位原民與多工行為的出現

2001年,Marc Prensky 提出「數位原民」的概念。由於數位原民一出生就處於充滿科技的環境中,電腦、行動手機、電玩和網路等數位語言是他們的母語。他們的腦袋結構與認知處理過程和以往的人不同,他們很習慣多工、依賴圖像溝通、追求立即滿足和頻繁的獎賞,並且迅速接收訊息、喜歡平行處理、喜歡上網時能隨性取用、喜歡遊戲勝過嚴肅的工作。

1982年後出生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 generation),就是數位原民的一代。除了在數位載體使用上的特性,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也因為科技的連結性有所不同。他們很重視社會互動及與朋友、家人、同事的連結性,在讀書和社交活動上都更喜歡團體進行,無法容忍任何拖延,但願意體驗不確定性,且會將尋求個人發展擺第一。 (McMahon & Pospisil, 2005)

[讀書] 社會性標籤用於圖書館資訊組織研究之評析 : 研究價值、研究限制、未來發展

在前兩篇文中,說明了文獻回顧動機文獻回顧的內容(社會性標籤對於圖書館的價值對比主題標目與社會性標籤、社會性標籤於圖書館資訊組織的適用範圍),本文則將進行回顧的文獻進行評析,指出過往文獻的價值及限制,從中發現未來的研究方向,最終列出參考文獻。

[讀書] 社會性標籤用於圖書館資訊組織研究之文獻回顧(下) : 主題標目之對比、適用範圍

上一篇文章中,說明了文獻回顧的動機、範圍,並從文獻回顧中指出社會性標籤對於圖書館的價值。本文將會進一步對比主題標目與社會性標籤,以及說明社會性標籤於圖書館資訊組織的適用範圍。

主題標目(subject heading)與社會性標籤之對比

國會圖書館主題標目(簡稱LCSH)是橫跨所有學科、發展悠久、英文世界中的主流索引語言,有豐富的連結和各種控制,且在圖書館目錄中很好擷取。加上,主題標目和社會性書籤都是針對物件主題內容以幾個詞彙代表,因此成為研究在比較社會性標籤與圖書館資訊組織時會選用的工具。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讀書] 社會性標籤用於圖書館資訊組織研究之文獻回顧(上) :前言、重視原因

由圖書館員人工進行資訊組織,一向被詬病的是時間、人力成本太高,且帶來的效益不一定值得投入這樣的成本。隨著科技發展,電腦自動化取代了一些資訊組織的勞力,也提升了速度。但是電腦不是人腦,雖然能滿足基本的資訊檢索需要,主觀的資料詮釋或資料間關係的辨識卻難以展現。

然而,科技除了節省重複性的人力成本外,也能降低使用者的參與門檻。web2.0時代蒞臨使網路上資源提供者增加,使人不禁好奇,是否能善用這些人力來協助圖書館進行資訊組織呢?最能讓一般大眾簡單參與的方式或許就是標籤,事實上多數人不會意識到標籤就是一種資訊組織,比起要先熟悉編目規則、分類法後,依據一定流程操作編目軟體,門檻和成本都低上許多。

[轉貼] 詹宏志談閱讀

講得實在太好了,以下都是轉貼。不知不覺貼了很多,實在是心有戚戚焉。
出處: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22453/ 

譬如他提到閱讀是孤獨的,寫作也是,因為閱讀時你必須離開所有東西,跟書和作者直接連結,除了這個動作外,沒有其他動作可以替代閱讀;寫作也是一樣,你必須跟你那還沒成形的思緒拉扯、搏鬥,最後把腦中某些想法訴諸文字。這不是一個群策群力、或者透過其他形式能溝通的方式。

[書評+影評] Gone girl/ 控制/ 消失的愛人

這個寒假,總算悠悠閒閒的看了好多小說與電影,真是超開心,開心到覺得一輩子當個小米蟲也不錯啊。但其實也知道,忙裡偷閒的日子才甜美。

「控制」是這段日子看的第三部電影。之前兩部要花比較多時間寫,因此就一直擱著,也是想著把書看完後再一起寫,不過還在排圖書館預約中。「控制」則是看完電影立刻上網找書來看,也就成為第一個下筆的對象。(不過,也深深的體會到,圖書館真是不中用啦...看完電影的moment特別想看書,卻還要排隊苦等,還不如直接上網找來的方便也立刻滿足需求。從年輕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與其圖書館一直強調實體空間對讀者的重要性,我還是更重視便利性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