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讀書] 社會性標籤用於圖書館資訊組織研究之文獻回顧(上) :前言、重視原因

由圖書館員人工進行資訊組織,一向被詬病的是時間、人力成本太高,且帶來的效益不一定值得投入這樣的成本。隨著科技發展,電腦自動化取代了一些資訊組織的勞力,也提升了速度。但是電腦不是人腦,雖然能滿足基本的資訊檢索需要,主觀的資料詮釋或資料間關係的辨識卻難以展現。

然而,科技除了節省重複性的人力成本外,也能降低使用者的參與門檻。web2.0時代蒞臨使網路上資源提供者增加,使人不禁好奇,是否能善用這些人力來協助圖書館進行資訊組織呢?最能讓一般大眾簡單參與的方式或許就是標籤,事實上多數人不會意識到標籤就是一種資訊組織,比起要先熟悉編目規則、分類法後,依據一定流程操作編目軟體,門檻和成本都低上許多。


不過,社會性標籤有其出現的背景,圖書館編目有其堅信的專業價值,兩者未必能結合,且圖書館採用社會性標籤所需的成本與效益亦要留意,不能盲目跟隨潮流輕易採用。

本文將針對以往針對圖書館使用社會性書籤於資訊組織的研究進行文獻回顧,從文獻回顧中將可了解圖書館應用社會性書籤於資訊組織的現況及利弊得失。另外,本文也將從這些文獻中歸納出研究趨勢及限制,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建議。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範圍

「社會性標籤(social tagging)」是網路使用者在不受規範的情況下,為了自己日後方便檢索、表彰自己、與他人分享、競爭等理由,自行在個人空間,替各種類型的資訊資源給與描述資源的符號、進行資訊的組織管理;透過合作與分享,這些標籤能增加資源取得管道,讓他人瀏覽、搜尋,並與他人達成符號選用的共識、串聯自己與社群的知識。「社會性標籤」基於其特性,也被稱為「協作式標籤、社群編目、民主化索引、社會性註解、群眾編目」。(Smith, 2008;Lu, Park, & Hu, 2010;Gerolimos , 2013;Wu, He, Qiu, Lin, & Liu, 2013)

社會性標籤累積數量、聚集成一整個標籤資料庫時,會因為許多人給予不同資源相同標籤,由標籤的使用模式可以看出資訊的關係,即便沒有特別命名這是什麼類別,卻也形成了物以類聚的類別。(Smith, 2008)

舉例來說,紅樓夢、哈利波特、笑傲江湖都有人給他們「小說」此標籤,相當於這些書都屬於小說類;有些歷史小說可能同時有「歷史」和「小說」兩種標籤,就能根據兩種標籤的使用人數來判斷這本書的內容比較偏向哪個類別。同樣的,也會因為給予作者名字、書籍內容發生年代等標籤歸類,甚至會出現「某年某優良圖書獎」、「某年某校暑期書單」等對於某些使用者有用的類別。但是,並不會有再上一層的類別指出「小說」、「戲劇」、「詩歌」等都屬於「文學體裁」,也就是說,標籤是只有一個階段的給與物件多個概念,而不會有第二個階段從這些概念選出最好的,或將這些概念再次加以組織(Trant,2009)。

2004年,Thomas Vander Wal針對社會性標籤的成果命名為「俗民分類法(folksonomy)」,指出這是由使用者創造、由下往上發展出的分類結構,又稱為社會分類法、民族誌分類法、大眾分類法、分散式分類法。廣義的俗民分類法是指許多人共同對一個物件進行標籤,會顯現冪次法則(power law)、長尾理論的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人的使用偏好,作為一種分類方式以利資訊搜尋與檢索;狹義俗民分類法是指個人為了自己方便管理自己的資料進行標籤,這種分類法可以協助修正傳統資訊組織的工具。(Gerolimos , 2013)

在2003年社會性書籤網站Delicious出現、2004年照片分享網站Flickr出現以來,社會性標籤就吸引許多研究者關心。2004到2005年以論述社會性書籤和俗民分類法的定義、優缺點、特色等的研究為主,2006到2008年以研究社會性網站、商業網站為主,2009到2011年才轉而研究圖書館目錄。(Gerolimos , 2013)本文將集中探討圖書館目錄與社會性標籤的研究。

社會性書籤的研究主題主要分成三類 : 俗民分類法與字彙(研究對象為標籤)、使用者行為(研究對象為標籤舉動)、社會性標籤系統(研究對象為標籤的社會科技系統)。俗民分類法與字彙的研究包含標籤字彙控制、標籤字彙分析、俗民分類法結構、由標籤挖掘社群知識本體、標籤的經濟規模;使用者行為主要著重標籤的動機;社會性標籤系統研究如何將標籤用來資訊探索、搜尋,以及如何將標籤視覺化、排序,並理解社會網絡和標籤的關係。(Trant, 2009)在圖書館目錄與社會性標籤的研究中,只著重於研究俗民分類法與字彙,因此本文也將僅呈現此部分的研究討論。

圖書館資訊組織重視社會性標籤的原因

1. 符合圖書館新一代使用者的行為與期待

人類天生有組織資訊的衝動,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標籤這種簡單的資訊組織工具因應而生,且標籤可以組織跨越多種資源、不同媒體的資訊,比起傳統以書架、電腦桌面資料夾等概念發展出的資訊組織方式為更適合網路世代。另外,科技的發展使人際跨越時空交流得以便利實現,各種社群網站出現,人們也因此習慣並期待能在網路世界中與他人互動,社會性標籤滿足了這樣的需求。(Smith, 2008)

除了習慣以網路與他人交流,使用者為了更方便快速的取得更客製化的產品或服務,會自願揭發許多以往認為是隱私的資料。而且在web2.0出現後,使用者不只是被動的接收與使用機構提供的資源,更會主動分享自己創造或蒐集到的資源。(Anfinnsena, Ghinea, & Cesare, 2011)

然而,圖書館目錄並沒有回應使用者這些因應環境改變而改變的行為與期待。(Rolla, 2009)圖書館的分類系統發明於19世紀,是針對實體書架所設計的,且將使用者設定為單純的借書者,都和網路現象不符。(Anfinnsena et al., 2011)加以在網路環境中,館員和使用者的接觸機會大幅降低,使用者往往不會主動學習圖書館的資訊組織工具,圖書館的提供的工具因此被認為很難使用,或甚至被忽略其在社會中的功能角色。(Gerolimos , 2013)圖書館為了更貼近新一代使用者的需要,採納社會性標籤是手段之一。

2. 提升圖書館資訊組織效能

1970年代,由於電腦的能力提升,可以建立及複製書目資料,引起資訊科學界大量的主題分析研究,檢驗過往提出的主題分析工具。隨著網路出現及普及,資訊尋求不再是專業館員的工作、資訊系統不再由圖書館創立和控制,主題分析活動再次受到重視,有了新的發展。除了將索引典工具轉換的更適合線上使用者,像是將LCSH轉變為FAST,也納入社會性標籤,在控制詞彙外提供探索資訊的方式,並發展引導式瀏覽(guided navigation),希望能在網路上引導使用者善用既存資訊組織結果。(Schwartz, 2008)

Lu et al.(2010)認為標籤系統比其他索引系統更好,因為索引者和搜尋者會有接觸交流的機會。Rolla(2009)指出,多一些人參與,可以協助糾正錯誤,將更能適應快速變動的語言及使用者需求。Steele (2009)也提出,目錄的主要目的是要讓人可以接觸到資訊,為了達到此目的,可以採取互動工具。

3. 實踐圖書館的社會面相功能

一直以來,圖書館不只是儲存資訊的場所,也是促成資訊與知識交換增長的地方。圖書館會讓與某個主題有關的人們聚在一起,協助他們進行資訊交流,具有社會面向。(Anfinnsena et al., 2011)

圖書館在網路世界中的替身也應該要展現這樣的功能。圖書館目錄應該要成為使用者能個人組織自我資訊、以自己的話語補充既存控制詞彙、創立線上社群的空間。(Spiteri, 2006, 2007)更何況,社會性書籤會反映使用者的興趣、流行趨勢、慣用詞彙,蒐集這些書籤將有利圖書館掌握使用者、提升服務。(Kakalia & Papatheodorou, 2010)

雖然社會性標籤在想要增加社會面相的書籍網站只佔了50%,比不上建立個人檔案頁面與評論(90%)、提供線上討論小組空間(80%)、顯示其他書籍擁有者(80%)等功能設計,然而圖書館還是可以從社會性標籤的採納,讓使用者加入互動,讓讀者感受到圖書館的歡迎之意。(Spiteri, 2009)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