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影評] 黃金時代 The Golden Era

這次竟然在看電影前先看了影評!!!果然造成了超大的影響,但目前覺得挺值得。

原本是因為對蕭紅實在非常陌生,想先了解下他的背景,於是就先查了他。想不到,關於黃金時代的討論和影評超級多,也就不小心就看到了。看了這篇「黄金时代是“萧军朋友圈对萧红的一次残忍补刀」,就瞬間不太想進電影院,但畢竟承諾了別人,且也好奇導演當初在金馬獎被讚譽的特殊拍攝手法是什麼,因此還是去看了。


特殊拍攝手法指的就是,這部電影其實是文學作品的影像化,哪個作家在書裡提到了哪段關於蕭紅的文字,就會由那個人面向著鏡頭說出來。電影的一開場便是黑白照片中的蕭紅說著自己生卒日期及地點,不過故事正式開始後,蕭紅就算是面對著鏡頭說話,也是在對著鏡頭後方的劇情中角色而非觀眾說話,現在想來,有點像是直接對鏡頭說話的都是蕭紅這段回憶之後發生的,因此是活下來的其他作家以及死後的蕭紅才會對鏡頭後的觀眾說話,他們都是故事的全知者。

至於故事進行中的片段,通常都是一段旁白念出蕭紅作品或書信中的文字,搭配這些文字的影像化,更多時候則是連旁白都沒有的直接以影像取代作品中的文字內容。在此情況下,其實最好要看過他寫的文字才能更體會這個電影的精彩,可惜不才在下尚未看過蕭紅的作品,也因此這些畫面也就只是畫面,穿插之下反而讓每個角色都不太顯眼,有點像是紀錄片的感覺,卻又不夠真實,唯有丁玲比較像個有血有肉的角色,卻也太過搶眼。(更專業的可以看這篇: 《黄金时代》:一篇被史料压垮了的论文)

由於這部電影很長,看到後來會有點恍惚,想著,诶,蕭紅的個性到底是怎麼樣,怎麼好像剛開始堅毅的樣子,中間有點陰沉,最後又有點孩子氣? 感覺起來就像是每個片段中的蕭紅,而非一個完整的他。或許這種拍攝手法還原出的的確就是旁人眼中的蕭紅,以及蕭紅在作品中願意展現出的蕭紅,恩,當然還有導演希望呈現出的蕭紅。

雖然蕭紅給人從一而終的感覺就是他很單純、很灑脫,但是從電影裡感覺不出他對於文學的熱情,也令人無法理解為什麼他要做出這些選擇,接下來卻從旁人眼中或口中呈現出他這些選擇帶給他不幸。這讓人真的感到矛盾,年紀輕輕就堅毅的離開家庭、怎麼也不願回家的女孩,怎麼會是長大後好像只能一再被男人拋棄的角色? 難道他沒有自主權? 難道他文學上的價值毫無意義?

或許,事實多少就是這個樣子。看電影的過程中,常常忍不住就想著,怎麼他不去找點勞務工作養活自己? 怎麼就得這樣依賴著男人? 但或許在當時,女性無法拋頭露面工作,尤其是個曾經私奔、未婚懷孕的女子,社會可能更無法接納,絕對不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中可以想像的情境。不過,或許蕭紅在那個一無所有的環境中,才能這麼深刻的寫出貧窮,才能一無反顧的隨著逃難、將自己交付在不同人手上。

蕭紅在電影裡說到,會不會後世的人不看他的文字、只記得他的緋聞(這令人想到鳥人的結局--觀眾討論的也是他的自殺不是他的演出),我想的確是這樣。電影裡雖然巧妙的將他的作品影像化,使緋聞和文字鑲嵌在一起,但觀眾在乎的或許就只是他的情愛糾葛,而這種敘事手法卻可能讓觀眾留下「蕭紅在情愛糾葛中真是個不檢點又傻的女孩」之類的簡單推論,未必會回去注意他的文字。

電影裡最令我喜歡的是開頭與結束,關於童年時期的回憶,這兩段拍得很美,串起來也很流暢,搭配蕭紅的文字、湯唯的聲音,就更美了。對我而言,這兩段比起後面一堆人輪流出來說出自己眼中的蕭紅,還更能真實也完整的呈現蕭紅這個人,而且也讓我會想進一步去看這些文字的出處。就這部分而言,對我來講是成功的。

另外,影片中角色口中的蕭紅,是比較不善社交、有點神經質的(突然想到,這些描述好像都出自於丁玲,以他的觀點來衡量蕭紅似也不妥,畢竟蕭紅說他們兩個本來就不是相同的人),那為什麼要由這麼多朋友來說他的故事呢? 蕭紅自己也說他的朋友都是蕭軍的朋友,從這些人口中營造出來的蕭紅真的準確嗎? 蕭紅自己知道別人怎麼想他、認同別人怎麼想他的嗎? 不過,其實除非是自己寫的自傳,不然這類傳記通常真的也都得從他人口中拼湊出一個完整故事,像「社群網戰」也是被Mark Zuckerberg說其實並不真實。

這時,就覺得幸好有些看影評再看電影,因此並沒有直接接受蕭軍友人們的觀點,看完電影後又再次查了網路,蕭軍家暴、外遇、輕賤女性的文章非常多,便不列出,端木近年來也開始有人替他平反,在此可以看到端木觀點的故事,<作家端木蕻良隐藏54年的秘密>這篇文雖不確定真偽,但如果是真的,那端木比蕭軍好上太多,至於<范若丁:我所认识的端木蕻良>這篇則是有親身接觸過端木的人所寫。從他的為人看起來不是個太壞的人,電影裡卻把他塑造成極度軟弱的形象(有些對話舉止真是太刻意的懦弱了),實在是覺得這種故事別亂寫,畢竟可能會傷害到這個人以及他的子孫哪,更何況旁人根本不知道實情,何必在那說三道四呢? (這樣一說,似乎非自傳的傳記類故事都別太相信了? 噢,還有真的該寫寫日記,未來如果自己真的變成電影中的人物才不會被扭曲得這麼嚴重)

除了情愛糾葛,個人生活與時代責任之間的衝突,也是隱藏其中的。蕭紅他不想寫抗戰文學、他只想待在一個地方好好寫作、他覺得自己和丁玲是不同的兩個人,這都沒有錯,這是他的自由。蕭紅畢竟是苦過來的,從電影前半段就可以看出他受的苦,況且他一個孤女能被看重的就是才氣(不論魯迅、蕭軍或端木都是先看中他的文采),怎能叫他不特別重視寫作呢? 當蕭軍想去打游擊時,蕭紅說他不懂得什麼叫做各司所長(類似的詞),蕭軍和丁玲或許覺得這是他們的價值、報效國家比一切重要,蕭紅卻早已安身立命、確定自己要的就是個寫作的小空間,寫他腦中盤旋不去的幼年記憶。電影對此似乎只是旁觀的敘述,並不選擇到底要特別突顯哪個,觀眾自然可以體會當時或許是所有文人都必然面對的這個選擇題。

在看電影時,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情是,想不到當時的文人圈這麼緊密,雖然在戰亂期間,卻都能掌握彼此的最新文章,而且互相幫忙,借錢、借助、取船票等等,像是一家人似的。到不知道今日的文人圈如何? 現在資訊如此豐沛、又有網路出現,恐怕各自要結交的朋友、交流的訊息、重視的角色、締結的關係都不同於以往吧。而且,再過個六十年,當今的文人圈又會留下什麼呢? 實在也是時代造英雄,那個時代雖然苦,卻也苦出了這麼多精彩的故事。

這部電影是在華山電影館看的,喜歡這裡,不僅是因為兩個廳的螢幕都夠大、買票通常都能買到好位子,還因為觀眾都會等最後的credit跑完才離席。也因此,注意到這部電影有超級無比多的贊助商或合作商,相比<推拿>,這部片還真是獲得中國大陸的關愛。與此同時,看到網路上大量的影評,想想總覺得怪,到底這麼推這部電影是什麼原因呢? 應該不只是為了湯唯女神而已吧? 但是當然也可能多數的片(不是推拿的這種)在中國大陸都是享有這種待遇的,只是習慣看臺灣影評,突然發現這麼多大陸影評有點不適應吧。(有興趣的人可以進一步看看豆瓣影評IMDB)

最後,要說,網路真的很方便,明明對蕭紅完全不了解,卻能在網路上找到他的圖片、不同版本的故事與評論,當然還有他寫的書(之後再來讀吧)。不過有太多文章都難以判斷真假了,尤其這種軼聞,真的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這真的是個讓人快速補充背景知識的地方,畢竟中學歷史教科書無法教到所有歷史,且必然有背後的史觀,想要更了解某個時代的人事物,使用網路為起點還是最方便的哪。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