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書評+影評] Gone girl/ 控制/ 消失的愛人

這個寒假,總算悠悠閒閒的看了好多小說與電影,真是超開心,開心到覺得一輩子當個小米蟲也不錯啊。但其實也知道,忙裡偷閒的日子才甜美。

「控制」是這段日子看的第三部電影。之前兩部要花比較多時間寫,因此就一直擱著,也是想著把書看完後再一起寫,不過還在排圖書館預約中。「控制」則是看完電影立刻上網找書來看,也就成為第一個下筆的對象。(不過,也深深的體會到,圖書館真是不中用啦...看完電影的moment特別想看書,卻還要排隊苦等,還不如直接上網找來的方便也立刻滿足需求。從年輕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與其圖書館一直強調實體空間對讀者的重要性,我還是更重視便利性哪~)


控制是在二輪電影院看的,現在看電影往往不看太多劇情說明就去看,這樣比較精彩,看完也盡量避免看影評,避免影響到自己的思考。說真的,這個片名及其介紹一開始不怎麼吸引我,要不是同學推薦恐怕是不會去看的。

gone girl / 控制/ 消失的愛人

首先,先談片名。關於片名翻成「控制」,許多人都很讚賞,但身為一個因為這個片名而不太想看這部電影的人(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個片名會讓我想到病毒或是機器人戰爭之類的東西),我還是比較喜歡gone girl的原名。

電影最後的確非常強調「控制」這件事,但看完小說後,我會覺得用「控制」難以傳達他們彼此的關係,而且有點過早加入價值判斷,畢竟Amy他愛著Nick,所做的一切並非單純只是要控制Nick,也不是為了控制這段婚姻,不過他的確是整個故事的控制者。


看到一篇文章提到,gone girl音同於gun girl,代表Amy其實一直是出擊者而非missing girl這樣的弱者角色。我倒沒有想到這層,而是認為missing就只是單純的走失,gone則是一個人離開了、走了、消失了,搭配上英文的時態,missing是現在進行式、gone則是完成式,更突顯出這是一個已經消失的女孩,它說的不只是「Amy消失」這件事,還包含Amy透過這一連串舉動彰顯出自己不是當初Nick所認為的酷女孩,進入婚姻的兩人應該都要成長,誠實的面對彼此、扮演更完美的成人角色。大陸直翻的「消失的愛人」看似非常直白,但是倒也能傳達出當初戀愛中的兩人都已經消失的事實。

我想以下這一段小說內容完整的表達了標題的意思:
如果你们在我活着的时候不能照顾我,那就等于夺取了我的生命,就像尼克一样,他一点儿一点儿、一步一步地摧毁和拒绝了真实的我,说什么“你太严肃了,艾米”,“你这个人绷得太紧了,艾米”,“你想得太多了,你脑子动得太多了,你已经了无生趣了,你让我觉得自己很没用,艾米”,“你让我感觉很糟糕,艾米”。我在一味地付出,他则在不断地攫取,他夺走了我的独立、我的骄傲和我的自尊,把我彻底榨干了。
是否婚姻和家庭會把一個人給耗盡? 是否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這樣的狀況、也這樣的對待他人? 這樣的耗盡或許不只是發生在Amy身上,任何人都會,他們或許努力抗拒這樣的耗盡,希望真實的自己不要消失,與其說是想要控制,我比較認為這是一種防衛。

情侶不宜觀看?

其次,同學推薦時提到有人說這部電影不能情侶一起去看,我看完之後倒覺得情侶很適合去看,而且進入婚姻的人尤其適合去看這本小說。看電影的時候,應該都會覺得「天啊,好險我愛的是你」,然後開始珍惜看似平凡卻踏實美好的戀情(雖然你不是高材生、也不是Amazing Amy,雖然我們的愛情好像很平淡、缺乏轟轟烈烈,但是我們也不會發生這些可怕的事情),畢竟這個一看就是普通人無法達到的境界阿(連故事中的角色都認為兩人很變態了),而且「你是誰? 我們都做了些什麼? 你在想什麼? 為什麼我們會走到今天這樣?」這些問題也很值得問阿,要是對於自己身邊的人常常如此反省,感情只會更好不會更差才對。

至於婚姻中的人,如果看電影搞不好會把另一伴投射到男女主角身上,加重對於對方的不滿或是妖魔化,看書的話,我個人是認為應該會對婚姻很有幫助。像是可能會開始思考對方家庭環境對他現在經營家庭的影響、反省自己是否愛上的只是當初戀愛中的人、想想自己故意氣對方或是認為不愛對方是不是只是自己過不去自己的關卡等等,說真的還挺想買來送給父母,不過也擔心他們收到這個禮物會多想。

剛剛在查作者時,發現原來這本書和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銷量一樣好,真是令人驚訝。畢竟一個是在講婚後看似完美的夫妻檔種種不如意,其中很多不如意還是錢及名(Amazing Amy)造成的,噢對,其實也有部分是性造成的(電影只說Nick出軌,小說有提到Amy冷落Nick);一個則恰恰相反,男的又帥又有錢又有名又性感(有間神祕的紅色小屋應該是件性感的事?),而且和女主角浪漫的相遇、過著雲端上輕飄飄的生活。只能說壓力大的讀者可能同時需要這兩種類型的小說來療癒吧。

支持Amy還是Nick?

再來,先看電影再看小說的下場就是,會非常注意到底電影改編了哪些地方。其實作者有參與電影的製作過程,因此不論怎麼變都不能說改不好,反正作者本人都滿意了。不過,我覺得小說很多東西省略後,剩下的觀點是比較偏向男主角的,因此雖然他在故事中很慘,但觀眾大概都是站在他那邊的,Amy控制了書中情節、導演控制了觀眾支持Nick。

的確是Amy做得太過頭,因此會以「他這個變態」輕易貼上標籤,而導向真正的弱勢Nick,然而如果因為覺得Nick可憐,而覺得「就是因為Amy這樣難怪Nick會怎樣」、「Nick不過就是怎樣怎樣,每個男人都這樣嘛」之類的人,其實也挺混蛋的。小說中提到Nick很想不像他爸爸一樣,卻還是不知不覺有他爸爸的影子在,而他爸爸在家暴他媽媽時,他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一開始忍耐、最後離婚;如今Nick還不到他爸爸的地步,但是忍受不了的Amy擁有心理學高學歷及變態前科,他有能力以這一連串事件反擊,或許該說這就是知識帶給人的力量? (但把力量發揮到這種地步也很危險,小說中有描述比較多Amy的心理,當他決定不自殺的時候,其實也很擔心會被發現他還沒死而使整個社會觀感扭轉)

然後,演員真的很重要,電影中的Amy和Nick無法透過太多細節來呈現他們的個性,因此表情、語氣這些就無比重要,電影中的Amy真的非常酷(這就是紐約客的樣子嗎?)、Nick則是溫和的濫好人,很符合小說中的角色雕塑,然而也因此會讓人更容易偏向Nick。對了,電影也讓很多情節變得更好笑(像是丟軟糖),我個人是認為這部電影算是成功的小說改編。

唉,不過我可能也是先看完電影再去看小說,因此在看小說時會特別留意到電影立場偏男主角的狀況。如果我是直接看小說,或許反而會直接倒向男主角的立場而不自知呢。(看電影時是真的希望Amy能有些報應,但看小說時就希望男主角接受Amy,畢竟後半輩子還長得很呢,他們這麼熟知彼此,如果用比較言情的筆法來寫他們的故事,也算是歡喜冤家吧)

其他電影改編環節

電影讓觀點比較偏向男主角,其實也是受限於時間長度,很多細節無法呈現。再來就是,電影很多都是演出來的舉動,不像書中幾乎都是兩人心裡的想法,也因此無法了解Amy心中的轉折。Nick的情緒有他妹妹可以幫忙說出來,Amy則只能靠自己的表情來顯示,卻不像書中可以清楚的說明諸多複雜的心念(像是他是真的被Nick感動而想出來救他,以及他發現Nick出軌時的痛苦感受)。在書中,兩人的口白交替出現,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兩人的情緒起伏,非常棒的設計,讀者會同時置身在兩種心情當中,並不會完全偏向其中一方。

同樣受限於時間長度,Nick和小女友的情史、Amy對另一個高中同學的設計、Nick接受他人的網路訪問、雙方的家庭背景、Amy被騙錢的更多轉折這些都被省略,畢竟電影其他環節已經有類似作用,而警察在電影裡也跟的比較緊,以便更快速的推動劇情發展。而小說中原本有稍微帶到的種族議題,在電影中則完全沒有出現。(所以說,小說還是比電影精彩阿,畢竟篇幅多了才能涵蓋更多議題)

有三個我覺得比較大的改變。一個是Nick在小說中的第一個結婚紀念日中就無法回答問題也送錯禮物,電影中Nick卻有答對第二個結婚紀念日的問題,小說中Amy的日記卻只有美化他們的第一個結婚紀念日,這部分比較無法理解到底作者想要怎麼設計。另一個則是小說中Amy在海邊小屋時,並沒有揍自己的眼睛,且是主動搭訕其他兩人、為了更進一步揣摩被家暴的對象,這樣的安排會讓Amy比較人性化。最後一個是結尾,我比較喜歡小說版的,也就是兩名作家都有辦法主導這個故事,但是誰能成功發表誰就贏了,而電影裡安排訪問應該是想特別嗆一下八卦媒體而已,而且電影最後一句話留給了Nick,小說裡則可以發現Amy很想獲得結局的發語權。

噢對,書中並沒有提到Nick很愛打電玩,我想這或許是改編電影時特別加入的環節吧,可能是看到現在有太多情侶或夫妻因為電玩而生氣嗎? 然後小說中Amy並沒有在得意時會跳起來,也沒有在流血時還在看書,電影中這些橋斷應該只是再增加Amy的無情形象吧。還有Amy初戀男友在小說中沒有安裝監控設備,也可以發現他對於Amy的用心(哎,其實他也是一個李大仁啊),電影裡卻讓他就像是一個變態。

家庭的影響

以前看言情小說的最大心得就是,每個人永遠有個悲慘的經歷,且往往這個經歷和家人有關,只是現實生活中其他人不一定會知道你的故事並因此珍惜你,而言情小說/連續劇/電影中的男/女主角會。

Nick和Amy同樣都受到家庭影響,而且也都知道對方家庭的影響,然而很真實的,Nick因此對Amy父母不滿,Amy瞧不起Nick的家庭,而且利用Nick的家庭影響來設計圈套,才不會像浪漫故事裡的因此互相珍惜呵護。

另外,書中也說到,Nick的父母離異、父親家暴,Amy的父母則是極度完美,卻都同樣對於他們的孩子帶來陰影,這點也很真實,用不著羨慕別人的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難熬的一面,也因此其實沒有什麼因為家庭環境而比別人慘的狀況。(當然還是有很多可怕的例子可以說的確有,但是如果都往正面方向想總是有好事,像是養出看似粗俗的Margo比心理變態的Amy好吧)

有趣的是,兩人都有預言性的角色存在,且都和家庭有關。書中提到, Margo做什麼事情都比Nick早一步,而且是他理性的化身,Margo可以輕易的在他們婚前判斷出Amy不太對勁,以及在最後發現Nick其實願意留在Amy身邊,也多次提到Nick的各種毛病(愛說小謊、愛當爛好人、不會擺出洽當表情),因此Nick最生氣的是Amy破壞了Margo對他的信任、讓Margo對他失望,但是最後他就是個重感情的人,而無法一走了之。

至於Amy,他父母在"Amazing Amy"中塑造的角色會在他現實生活中不符期望時做出完美舉動,Amy一輩子為了維持這個書中的完美形象努力,而且他也因此很習慣成為小說中的人物,Margo便說Amy身上常常會發生小說劇情般的事情。另外,也因為他媽媽之前不停流產、生了他之後無法再懷孕,一方面認為自己具有特殊價值(Nick說Amy具有特殊的正義感、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另一方面則對於自己的死亡能淡然視之(畢竟自己也可能在當時就流產),而能不顧世俗做出極端舉動。

Nick因為父親使他變得不擅在眾人面前表達情緒、總是想當好人,也因此會為了想成為男子漢開酒吧(Amy出資)、養兒子(Amy決定),家庭因素帶來他的弱點,Amy則是在家庭因素的激勵下要比任何人都強硬。

雙方的愛使對方更好?

愛情的確會激發出對方好的一面,然而婚姻卻會讓這樣的好幻滅。畢竟每天朝夕相處,哪有辦法一直維持形象。

小說中對於尋寶遊戲有比較多描述,其實尋寶遊戲就是在考Nick對於Amy的用心程度,是不是記下了他的一舉一動,這是Amy認為的愛的表現,也可能是很多女生認為的。在這段婚姻中,Amy讓Nick感到自己的挫敗,自尊心逐漸消弭,因為「艾咪總是愛得太用力,我則永遠抵不上他付出的心意」,但是許多女生的確是透過這樣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Amy起初在選擇伴侶時,是因為Nick讓他可以放鬆,讓他可以做自己(雖然戀愛時的他不算是真正的他),得以從家庭解放;然而在婚姻發生狀況、不再那麼完美時,他不可能離婚,也不可能走正常的解決之道,而只能走上別的道路。

再說一次,我總覺得這不是單純的「控制」可以描述。Amy主動出擊而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他知道自己一輩子被迫要完美,也就努力的過完美日子;Nick則反過來,他只知道他不想要成為父親,卻沒有一個目標要怎麼做,這或許是多數人的一生,但他娶了Amy,且也曾為了自己接近完美而高興過。Amy比他有腦袋、有目標、有計畫也更自律,也因此當雙方組成一個家庭時(也就是說兩個人的人生道路要併在一起時),就會變成Amy掌控的人生方向。

Amy說:
我对尼克满腔深情,跟他在一起让我感觉心安且快乐,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心底还藏着一个真正的艾米,而且这个艾米更美好、更有趣、更精致也更具挑战性,“酷艾米”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可惜尼克却仍然对“酷艾米”痴心不改。当你终于向自己的知己爱人袒露出真实的自我时,对方却并不喜欢你的真面目,你能想象那种处境吗?说来说去,由爱生恨便是从那时候露出了端倪,对此我曾经想了又想,我认定那就是一切的开端。
Amy也說:
反正我就爱这样的男人,我就希望我的丈夫是那副模样,当初我嫁的就是这样一个男人,我就该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
其實這是很不合理的雙重標準,Amy希望Nick接受真實的自己,卻希望Nick繼續維持當時的他。然而,畢竟Amy就是有能力成為這段婚姻的主導者,就像是書中也提到一堆傻女人受到各種電影、電視情節影響,成為男人心目中的樣子。一段關係中總是有一方是主導者,總是由某一方來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只是看他用什麼手段以及眾人有何觀感罷了。

Nick也發現了這一切,他並沒有想要扭轉,而只是被動地在心中改變Amy的樣子,然而這樣對於婚姻於事無補,反而只是讓婚姻變的更難熬了。
艾米让我相信自己是个万里挑一的人,我能配得起她,我与她琴瑟和鸣——可惜我们成于此,也败于此,因为我已经赶不上她的要求了,我开始一心渴望着轻松和庸常,而我为此痛恨自己,到最后,我竟然为此惩罚了她。我把她变成了一个脆弱多刺的人,而我原本假扮成了一副模样,后来却露出真面目变成了另一种人。更糟糕的是,我说服自己把一切赖到了她的头上,我花了几年工夫把她变了一个人,而我恰恰坚信那是她的模样——一个满腹怨气却又自以为公正的人。
Nick最後真的成為Amy要的樣子,但這真的是Amy要的嗎? 不是的話,他又該怎麼辦呢?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一路这样走下去,但尼克还欠点儿火候。今天早上,他轻抚着我的头发,开口问还能为我做些什么,我说:“天哪,尼克,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呀?”
他原本应该回答:“这是你应得的,我爱你。”
结果他却说:“因为我为你难过。”
 “为什么?”
 “因为每天早上你都必须醒来扮作你这副模样。”
我真心希望他当时没有说那样的话,我一直在想这件事,完全停不下来。
人人都在演戲、電視不用相信

看完電影時,我反覆想著的只有一個念頭「之後不用看任何電視啦」,看著媒體追逐這些故事,滿足幾個人想上鏡頭的虛榮心,聽他們胡說八道,再嶄露自己廉價的正義感和同情心,這樣到底有何意義? 在旁邊喊燒,根本對於真正的實情毫不了解,卻又會形成公眾的輿論力量產生制裁,說真的,這干我們屁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處理不好的人際關係,卻都理直氣壯指指點點他人,而且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佔有絕對的優勢,卻可能害錯人都不知道。

另外,關於酷妞的形塑,電影和小說都提到了,以下引述幾段書中言語,我也不用多言了。
二手经历总是更妙。图像更加清晰,观点更加敏锐,镜头的角度和配乐还操纵着我的种种情绪,而现实根本望尘莫及。到了这一步,我已经不知道,我们其实是有血有肉的人——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伴着电视和电影长大,眼下又来了互联网。倘若遭遇背叛,我们心知该说的台词;倘若所爱的人死去,我们心知该说的台词;倘若要扮花丛浪子,扮爱抖机灵的“聪明鬼”,扮“傻瓜”,我们也心知该说的台词。我们都脱胎自同一个陈旧的脚本。 
在当今的年代,做一个人极其不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东拼西凑地糅合起一些人格特质,仿佛从没完没了的自动售货机里挑选出种种个性。 
哪种人格让众人眼睛发亮,哪种人格让众人垂涎三尺,哪种人格最紧跟潮流风尚,我就会披上哪种人格。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都这么干,只是他们嘴上不肯承认而已,要不然的话他们就死守着一副嘴脸,因为他们太懒太蠢,玩不转另外一套面目。

作家設定

這個故事很有趣的是,Amy一家人都是作家、Nick也是作家,而且Amy一家人都有心理學學歷、Nick則當過記者,因此其實都很知道要怎麼以文字作為武器,也都很知道要怎麼挑逗人心,只是Nick明顯比較懶得動腦。可以發現,作家失業真的是很慘的事,網路出現和經濟危機都是一大打擊。Nick畢竟是小時候各種打工過來的,還可以去開酒吧,Amy一家人則就沒其他一技之長可以發揮。這樣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家大學還是會挑科系念啦。

其他

故事中我喜歡的一個設定是Amy被拆穿的那段。Amy其實沒有真正的受苦過,他的一切受害場景都是從書中看來的,這根本不真實,也因此當他接觸到真正受到家暴的底層社會時,才會毫無施展餘地(只會賣弄文筆的文青作家真正進入現實社會的下場?)。真正的底層社會只能努力過好生活,哪可能像他那麼多設計詭計的時間呢? 說真的,幸福只有有錢有閒的人才能追求,不過同樣說真的,誰是弱勢、誰比較幸福都是自己認定的,底層社會可能根本瞧不起Amy的幸福。

另外,小說其實也想討論網路的影響,除了導致作家的失業外,網路也更容易讓小眾媒體出現,並更快產生網友回響及輿論壓力。Amy也利用臉書接近Nick的小女友,並藉此揣摩他是什麼樣的人。
这样的小妞每天在网上更新五次状态,把自己的私生活昭告天下,按理来讲,她可不懂得什么保守秘密。
結語

完全沒想到這篇會打這麼多,實在是因為有太多感觸吧。

婚姻與家庭都是一輩子的課題,想必不同人生階段的人看這個故事時會有不同心得。這是個極端、不太容易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故事,但他討論的議題卻是很容易在生活中看到的,他成功的讓人在娛樂中產生反思,而且也成功的引導觀眾朝向某個方向思考,我覺得算是一個說的很不錯的故事。

另外,二輪電影院很棒,同時看完小說和電影很棒,好好地寫下評論也很棒。感覺真好!

1 則留言:

  1. 哇,能有認真的影評
    實在讓人感動
    雖然我對這部的興趣不大啦: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