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影評] 鳥人 Birdman

(圖片取自WIKIPEDIA)

欠債不還的感覺真糟糕,果然之後不能拖,一看完就要寫! 這篇原本也是想看完「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後再來寫的...,結果還是沒看...,反倒是影評快忘的差不多了orz。本篇就記重點吧。

1.為什麼中文片名只翻鳥人呢? 其實片子一開始寫著「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alue of Ignorance」,我覺得全名翻出來很重要,因為男主角雷根以前就是以鳥人出名,最後則終於獲得劇評家「The Unexpected Value of Ignorance」的讚賞,總算是重獲肯定,前者的肯定是來自一般大眾的,後者則是來自藝術圈,因此這部片或是這個人該怎麼蓋棺論定,從這個標題看來好像是由觀眾來決定,A or B,你會選擇用哪個名字來為這個人或電影來綜述之。

除了片名,其實片中也有不少關於藝術圈與大眾流行圈的衝突,很精彩,但我真的認同雷根,劇評家完全不用承擔壓力就能毀了一個人,只不過就是因為他代表了大眾流行圈,這種標籤真是太可怕了。

2.這個電影是一看就覺得他有很多話想對觀眾說,角色之間的故事不完整沒關係,重要的是他們要講的話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透露出的訊息。這不過就是短短幾天發生的事情,卻由角色互相對話,讓人好像可以抓出很多發生在這幾天以外的事情。像是雷根和家人的問題、Lesley從小對於百老匯的仰慕。

3.每個人都在渴求他人的關注,看似只有雷根特別可悲,努力的想要東山再起,但其實電影中的女性都在渴求愛人對其的關注,劇評家寫出惡評也是希望眾人關注藝術殿堂不得被好萊塢巨星汙染。只是每個人重視的不同,因此希望的關注方式和幅度也不同,有人渴望愛人的體貼、有人渴望事業上的成功,實際上並沒有誰的夢想比誰更高貴,而是每個人汲汲營營的希望獲得他人眼光,其實都一樣可悲。Sam則是說了,他爸爸不過就像是網路上打卡推文的人一樣,不過就是希望獲得注目而已。

然而,雷根最後發揮了被忽視下的價值。有趣的是,這其實不僅僅是因為過往被忽視,還加上他預見了自己新的嘗試即將再次被忽視,以及突然感覺到自己跟戲劇中的描寫重疊了,這些狀況加起來才發揮。我相信他最後是選擇自殺而非作效果博版面,只是很不幸的,他最後一刻的爆紅,仍然是好萊塢的動作、血腥畫面,而非來自他前半段的戲劇演出。他的知名度仍然靠著民眾的看熱鬧心態而來,即便他做出了此番覺悟。如果,這幾天他不是這樣子過的,又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4.片中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導演對於當代科技的嘲諷,像是推文按讚的人不過就是在渴求關注、現在社會中沒有臉書推特就等於不存在這個世界、當女兒出生時只顧著拍照而沒有把握那個當下、排演時發生鬧劇時一堆人拿出相機猛拍。雖然他沒有明確的批評,但也可以了解他的觀點了。

5.Mike是個很有趣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虛假、唯有在臺上真實,真想好好的了解他的故事。他受到Sam的年輕吸引,是因為心靈過於蒼老而羨慕伴隨著青春的率性多變嗎? 他雖然看似無賴,內心卻很嚴肅的,像是他認真的問雷根為什麼選這齣劇(雷根的答案真的是很好萊塢,就是那種看似很有故事、很有夢想的答案,一但受訪就能被採訪出一篇精彩故事,實際上你卻會懷疑他的真心和動機不夠強烈,這對於真正喜愛那個劇本的人來說恐怕是無法接受這種膚淺的答案。話說,現在雜誌和新聞一堆這種夢想般的回答阿...),還有他和Sam的真心話,及跟劇評家的對話。

另一個同樣在真假間切換的就是雷根,他展現出的特異功能其實都有實際可行的方式達到,像是他飛起來其實是搭計程車。或許演員們都會面臨這種真假切換的問題? 或是在電影中有什麼進一步的寓意?

6.之前有看過介紹此片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好吧我無法就此做出太多評論,但真的這樣接起來很費工夫,劇情這樣穿插還要很流暢。印象很深的一個畫面是,雷根光著身子走進戲院演完最後一幕後,攝影機往上到了樓上卻是空的,雷根的聲音繼續,畫面則面向著空蕩蕩的走廊,結束後攝影機才繼續走,這真是讓我超級好奇,到底是要說什麼呢。

7.另一個好奇的是開頭與結尾的花,總覺得有寓意。

8.我喜歡搭配古典樂的部分,但鼓聲一直讓我心煩意亂哪。Spotify可以聽到原聲帶,從頭到尾都是鼓聲,曲目不同對我來說卻是差不多的...

雖然這部電影很明顯的在對觀眾說話,但他要說的都是我也感興趣的,因此藉此機會順便思考一下也很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