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讀書] 社會性標籤用於圖書館資訊組織研究之評析 : 研究價值、研究限制、未來發展

在前兩篇文中,說明了文獻回顧動機文獻回顧的內容(社會性標籤對於圖書館的價值對比主題標目與社會性標籤、社會性標籤於圖書館資訊組織的適用範圍),本文則將進行回顧的文獻進行評析,指出過往文獻的價值及限制,從中發現未來的研究方向,最終列出參考文獻。

文獻評析

研究價值

由這些研究,可以了解專家和使用者資訊組織的差異,像是Lu(2010)就有整理出字彙清單,可以看出專家和一般使用者用來描述同一本書的共識,以及那些字在使用時,會指涉不同對象。累積多一點差異或許就可以修正或指引專家的資訊組織理論架構或應用方式,協助替換LCSH的過時字彙。

另外,也可以由這些研究了解面對web2.0圖書館到底該做的是什麼。如果想要增長圖書館目錄的社會面相功能,應了解社會性網站的運作方式,了解為何吸引人使用及貢獻,讓使用者願意在此形成社群、犧牲隱私權,社會性標籤是這類研究的起點之一。

而如果是希望讓使用者更容易使用主題標目,可以觀察社會性標籤的創造過程為什麼讓人好懂、好用,也許能借鏡修改主題標目產生過程。 (Rolla, 2009)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社會性標籤無法讓使用者看到資訊間的關聯性,圖書館可以思考可以怎麼以資訊組織專業(如層面)來彌補社會性標籤的這些弱點。
研究限制

1. 社會性書籤來源侷限

過往研究的樣本集中在library thing,然而網路書櫃的網站不只有library thing,若欲了解不同文化(語言)或不同讀者群體社會性書籤的使用情況,則應考量其他網路書櫃的書籤。另外,圖書館的館藏不只有書籍,照片、繪畫、影片、地圖、音樂等資料也應了解專家和一般使用者資訊組織的差異。另外,社會性書籤由於來自Library thing,使學術資源的社會標籤較少被關注。而不同語言的社會性書籤也值得做更多研究。

2. 樣本選擇方式不同,難以比較或類推結果

Rolla(2009)以LT的tagmash進行nonfiction, African history, Mexico immigration進行三次搜尋,得到45本書;Thomas(2009)選擇十本不同領域、LCSH較弱的書;Lawson(2009)根據LCSH的31個主題來找書,一個主題五本書;Lu (2010)隨機選紀錄篩選至少有20個標籤的書籍;Wu et al.(2013)依之前研究指出LIS最常用的50個關鍵字查詢十本書,比較在Library thing和LCSH的差異。

由於每個研究都用不同的取樣方式,最終獲得的數字比例就很難站在相同的基礎上做類比,也就難以從這些數字的差異引導出確切的推論。未來或許可以發展一個最適合用來研究社會性標籤與圖書館資訊組織比較的研究方法,進行信效度檢驗後再廣用在不同領域、不同網站上,獲得可以比較、推論的研究結果。

3. 研究方法多為內容分析法

單純比較文字,做敘述性統計,呈現字彙使用比例差異。然而未試著討論這些差異的成因,也缺乏對字彙內容、品質的質化分析。都使者些研究無法呈現更深刻的分析討論。

未來發展方向

縱歸上述,提出以下幾點圖書館實務及研究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

1. 社會性標籤其他研究在圖書館的應用

Trant(2009)將社會性書籤的研究主題主要分成三類 : 俗民分類法與字彙(研究對象為標籤)、使用者行為(研究對象為標籤舉動)、社會性標籤系統(研究對象為標籤的社會科技系統)。目前圖書館的社會性標籤研究只局限於俗民分類法與字彙(研究對象為標籤),未來可以繼續發展社會性標籤其他面向在圖書館的研究。

2. 找出圖書館網站獨特的社會性標籤環境

圖書館的使用者和其他社會網站應該有所不同,可以先思考使用者為什麼要使用圖書館,來設想有什麼誘因可以吸引讀者在圖書館網站上營造個人的資訊組織空間。畢竟社會性標籤的提供動機都是為了組織自己的資訊,如果沒有個人的資訊組織空間,就很難引發後續和其他個人互動、形成社群,繼而形成社會性書籤。

舉例來說,大家進入實體圖書館,主要是想要專心念書,那圖書館的線上個人空間能否也提供一個適合大家線上專心讀書的環境(像是可以很方便的產生引文資料)。另外,進入圖書館目錄通常是為了要找特定書籍,得到了特定書籍就會離開,如果可以根據個人借閱紀錄來頒獎、表揚,或許才會讓讀者特別注意個人的區塊。

再者,如其他學者的結論,學術圖書館比起公共圖書館或書店需要更完整的脈絡,並非一般社會書籍網站的書籤可以輕易取代。後續應該針對學術圖書館的使用者作更多研究,了解他們使用書籤的動機、行為,才能為這些學術圖書館的使用者提供符合網路環境的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思考將其他網站的社會性標籤用在圖書館時,可以做什麼樣的利用。因為其他網站的社會性標籤有其產生的脈絡,像是Library thing可能會有社群定期舉辦讀書會、產生書籍推薦清單,圖書館可以善用這些標籤在實體館或網站上辦書展,提供更多符合愛書人需要、且最近很流行的活動。

3. 圖書館可以協助提升標籤品質

目前標籤遇到很多品質不佳、少數引導多數的問題。圖書館可以分享控制詞彙的產生經驗,或是將主題標目加入標籤中,來協助標籤的品質提升。也可以發想「標籤」素養的課程。

4. 圖書館可以協助發展進一步善用標籤的系統

一些研究都指出,目前的由其他網站發展出的標籤系統,都無法融入圖書館既有的查詢目錄,且以標籤雲的呈現方式,未能有效展現標籤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利特定物件的查詢。圖書館可以協助發展系統,可以讓標籤的關係更容易被使用者發現,提升查詢效率。

參考文獻
Anfinnsena, S., Ghinea, G., & Cesare, S. d. (2011). Web 2.0 and folksonomies in a library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1(1), pp. 63-70.
Choi , Y., & Syn , S. Y. (2012). An examination of user tags in a digitized humanities online coll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9(1), pp. 1–4.
Coyle, K. (2007). The Library Catalog in a 2.0 World.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pp. 289-291.
Gerolimos , M. (2013). Tagging for Libraries: A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agging Systems for Library Catalogs. Journal of Library Metadata, 13(1), pp. 36-58.
Kakalia, C., & Papatheodorou, C. (2010). Exploitation of folksonomies in subject analysis.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32(3), pp. 192–202.
Lawson, K. G. (2009). Mining Social Tagging Data for Enhanced Subject Access for Readers and Researchers .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35(6), pp. 574–582.
Lu, C., Park, J. r., & Hu, X. (2010). User tags versus expert-assigned subject terms : A comparison of LibraryThing tags and 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6(6), pp. 763–779.
Mann, T. (2008). The Peloponnesian War and the Future of Reference, Cataloging, and Scholarship in Research Libraries. Journal of Library Metadata, 8(1), pp. 53-100.
Mendes, L. H., Skinner, J. Q., & Skaggs, D. (2009). Subjecting the catalog to tagging. Library Hi Tech, 27(1), pp. 30-41.
Pirmann, C. M. (2012). Tags in the Catalogue: Insights From a Usability Study of LibraryThing for Libraries. Library Trends, 61(1), pp. 234-247.
Rolla, P. J. (2009). User Tags versus Subject Headings. 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 53(3), pp. 174-184.
Schwartz, C. (2008). Thesauri and Facets and Tags, Oh My! A Look at Three Decades in Subject Analysis. LIBRARY TRENDS, 56(4), pp. 830–842.
Smith, G. (2008). Tagging: People-Powered Metadata for the Social Web. New Riders.
Spiteri, L. F. (2006). The Use of Folksonomies in Public Library Catalogues. The Serials Librarian, 51(2), pp. 75-89.
Spiteri, L. F. (2007).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Folksonomy Tags: The Road to the Public Library Catalog. Info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26(3).
Spiteri, L. F. (2009). The Impact of Social Cataloging Sit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ibliographic Records in the Public Library Catalog.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47(1).
Steele , T. (2009). The new cooperative cataloging. Library Hi Tech, 27(1), pp. 68-77.
Thomas, M., Caudle, D. M., & Schmit, C. (2010). Trashy tags: problematic tags in LibraryThing. New Library World, 111(5/6), pp. 223-235.
Trant, J. (2009). Studying Social Tagging and Folksonomy: A Review and Framework. Journal of Digital Information, 10(1).
WilliamsRachel. (2013). A Tangle of Tags: The Impact of User-generated Tagging in Public Library Catalogs. ASIS&T 2013 Annual Meeting. Montréal, Québec, Canada.
Wu, D., He, D., Qiu, J., Lin, R., & Liu, Y. (2013). Comparing social tags with subkect headings on annotating books : A study comparing the information sciennce domain English and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9(2), pp. 169-187.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