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書評] 奇石:從城市到荒野的另類紀實 / Strange Stones: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與其說是書評,這比較像是書摘加上一些感悟。畢竟這本書是散文集,每篇有不同的故事。不過通篇可見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故事有趣、人物生動、景物描寫方式優美、論理之處使人信服,看起來非常愉快,也能長不少知識。不過有些地方好像翻譯的不太通順便是。

感悟1: 好的故事不應該是再三重複的故事,因此需要像是人類學家一樣的觀察、探問,用最純真、不帶立場的眼光,才能挖掘出新故事。



何偉的故事總是寫實卻新鮮,不會特別擴大什麼,卻讓人會一直想看下去,而且看完後不會引起太濃厚的情緒,反倒是溫溫的就記下來了一些故事、一些感觸。許多報導或小說,看久了就會覺得像是換了地名、人名就多了一個故事,可能是作者有了既定的情節偏好或是想傳達的觀點,因此不管寫哪裡的故事其實都一樣,何偉不同,不論是在哪個國家(本書也說了些美國的故事),他都很尊重被他描寫的人物,在字裡行間表達對另一種觀點的欣賞,或是自嘲自己的不合時宜,卻不會因為自身價值而扭曲真實故事或恣意批判。

感悟2: 東方真的不如西方? 近代中國在維新變法後,努力西化以便富國強民,不論是科學還是思想,好似都矮了西方一大截,至今仍然如此。閱讀西方理論家、文學家的著作,在自己還未思考前,就輕易地接受了西方思想的一切,並否定自己以及先輩「不夠西化」的思維。

然而,正因為何偉尊重他觀察及描寫的對象,讓人開始思考,這些不同會不會不是那麼的落後? 應該只是一種特色,甚至從另一方面來看會是個優點? 事實上,他也是因為離開美國甚久,因此現在回去時才會以一個客觀的角度來描寫美國,而跳脫一般人的價值判斷。

附上以下幾段引文,可以一窺何偉客觀描述中國特色的方式,以及了解他觀察到的中美差異。

「對於陌生人或外來者,中國人多半抱持謹慎的態度,因為他們沒有一種關心其他社會的強烈社會學或人類學傳統。在我的經驗中,中國人並非天生的說故事高手,而且他們往往十分謙虛,不喜歡成為注意焦點。」 
「在中國,自殺的女人多於自殺的男人,而這裡的女性自殺率機乎是全世界女人平均自殺率的五倍,而且高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女性自殺率。許多自殺的女人都來自鄉下,而她們正處於變成都市中產階級的過程。這種過度時期帶著某種創傷,即使她們可以在深圳這類地方找到更好的物質。」 
「在北戴河,很少人談到接班問題。......這個話題不會製造緊張或警覺,他們只是覺得不干他們的事,而且他們不認為,換一個領導人會影響他們的生活。」 
「中國人和美國人都有著無窮無盡的樂觀精神和活力,都建造了穿越速成城市的寬闊道路,都常常帶著暴發戶的特質,都相信他們可以擊敗時間。」 
「中國人絕不會說這種話,他們不愛說故事,不喜歡成為注意焦點,不太喜歡敘述,也很少逗留在有趣的細節。這不是想要安靜的問題,事實上,大多數的中國人會不斷地談論食物,錢和天氣,直到你受不了,而且他們喜歡問外國人問題。但是,他們不願談個人的事,而身為作家,我明白也許我得花幾個月的功夫才能讓訪談對象敞開自己。或許在中國的文化當中,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因為人民的互動非常親密,而一切都圍繞著家庭或其他團體打轉。如果中國人可以選擇,他們絕對不會住在科羅拉多州西南部這種地方。美國人的渴望寂寞讓我印象深刻,而這種孤獨總是讓人暢所欲言。」 
「在美國,聽別人講完自己的故事後,我常常不知如何回應。但是不久,我就明白,我說什麼並不重要,因為許多美國人愛說話,卻不喜歡聽別人說話......有時候,別人的缺乏好奇心讓我感到沮喪。我想起中國人問我的種種問題,在那裡,即使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也想瞭解外面的世界。他們不擅思考,不想認真思考自己的生命。這是他們和美國人的主要差別之一,美國人常常為自己和自己的居住地創作故事。在一個小鎮,人們很少向外人問問題,所以,你只需聽別人說話就行了。」
除了何偉,最近在念文獻時也發現有人指出儒家文化圈國家的以師為貴其實並不同於西方的權威教育,雖然看似老師擁有大權,卻不違背如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維,但是以往常常一味追隨西方的教育形式。現在只擔心,在現在全球化如此迅速的情況下,這些東西差異還會繼續存在嗎? 實在令人憂心,會不會在還未發現東方特色的好處前,這些都已然消失殆盡?

以下這段引文令我特別有感觸。現在許多社會科學理論其實都是觀察西方社會而得,然而未必適用於世界上的各個角落,卻常有學者根據這些理論來進行推論或是批判,對於其針砭的對象其實不太公平,何偉則是從他親眼的觀察來指出這些理論的漏洞,甚至讚美這樣的差異。其實現在臺灣越來越西化,動輒就是對於夢想的追求之類其實很虛無縹緲的東西,不論目標為何、先求自己擁有能力的心態不再是主流,反倒是許多人空想很多、嘴巴裡說的好聽,卻根本做不到,因著自己能說出一口好夢而沾沾自喜、自視甚高,看似每天有很多事要做,事實上卻是踩在空氣中,最後一無所獲,再歸咎環境不佳、時不我予,忘記自己其實握有主導自己人生,能夠主動做出選擇、也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樣的人生還不如雖然沒有目標卻能踏踏實實任命過活好呢。但是,仍然,或許網路出現後,資訊流通越快、全世界的價值觀及發展方向也會越一致吧。

「有人認為,全球化的一個好處是:經濟交易自然會促進人類之間的瞭解,但是麗水經驗似乎否定了這種看法。此外,雖然有評論者相信,全球化的聯繫讓人無所適從,也危害了連鎖關係遠端的工作者,但是,麗水經驗也和這種看法相互牴觸。 
我在這個城市待得越久,就越佩服人們能夠輕鬆自如的做自己的工作。他們不會操心誰來買他們的產品,而他們的自尊似乎和行業沒有太大關係。這裡的人沒有控制幻想,麗水十分偏僻,但它直接供應世界工廠的需求,在這樣的地方,人們能夠接受不合理。如果一個工作或機會消失了,他們不會浪費時間思考為什麼,而是會繼續前進。他們的謙遜是一大助力,因為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當陳美姿決定專門從事繪畫,她不期望找到一個能夠讓她發揮所長的工作,而且期望有工作計畫時,能夠有新的能力來做這份工作。她的職業和她的性格、她的過去完全無關,但是,這一點不會比她筆下的景物更加令人無所適從,我倒是認為這讓問題變得更加簡單。」 
「在我所認識的中國人當中,就屬他們最不愛國,因為他們看不出國家大事和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他們接受一個事實:沒有人在乎他們,況且在麗水這種小城,沒有民間社團,沒有具有影響力的組織為工人服務,所以他們完全靠自己。雖然他們對外接觸十分有限,但是他們的世界並非封閉。他們從外界得到想法,只要聽到一點兒捕風捉影的謠言,或雞毛蒜皮小事,就斷然採取行動。這就是關鍵:資訊或許有限,但人們採取行動,並相信他們的選擇十分重要。這種情況賦予他們一種動力,雖然從外國人的眼光看來,這正是此地顯得如此不尋常的原因。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相反的世界了,那世界裡,人們喜歡穩定,喜歡有大量資料供他們使用,喜歡有大量時間供他們做決定。」
感悟3. 其實臺灣最美的真不是人情味,看看以下的描述,就可以知道臺灣在中國大陸的眼中可未必多值得敬佩與嚮往。
「台灣老闆很公開的告訴工人們,他來中國大陸的唯一原因是因為廉價的勞工。......提到他們的老闆,員工們通常使用的兩個詞和很多深圳工人形容台灣老闆的沒什麼兩樣:又小氣又好色。」 
「台灣老闆常常要求員工在生產線上加班到半夜,他們累了,他就大喊大罵。有一名員工抱怨,結果被解雇;當他要求付最後一筆薪資時,老闆卻找人把他痛打一頓。」 
「為什麼你不跟警察說呢?沒有用的,他說,他們之間都有關係。在深圳,你凡事得自己照顧自己。」

感悟4. 閱讀可以讓人可以培養抽象化思惟,可以看出短暫事件背後的共性,因而產生更周密的思考。另外,也能引發跳躍思考、舉一反三,比起單純看著有同一主題的文獻更能將很多事情融會貫通。透過閱讀,往往會在思考過程中產生原本未曾預期的結果,這趟旅程是未知而充滿收穫的,且會讓自己變得更為獨特,能有與他人不同的觀點。-----如果閱讀的書籍不能帶給自己這樣的感受,或許該換本書來看了,像是詹宏志先生說的,他不看觀點與自己類似的書,因為不會帶來新東西。

會有如此感悟,是因為最近恰好有同學提到在當今社會中,閱讀不再被重視,使他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還要閱讀。說真的,會有這樣想法代表他可能也不見得真的多熱愛閱讀。不過,我因此在看這本書時也開始想這個問題,並從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有了此感悟,而覺得閱讀就算在現今社會中不流行,但仍然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可惜這種感悟唯有親身經驗過方知道,透過推廣什麼的其實無法獲得什麼實際成效。

感悟5. 看這本書時,完全沒想到會提到美國對於核能的爭議,一但從旁觀者的眼光來看,突然就覺得事情沒有那麼複雜,也覺得許多資訊好像不再那麼重要。其實,何偉是以客觀方式還原受訪者的對話,並補充自己查到的一些資料、實際看到的一些現象,他並沒有加入太多情緒性的字眼、企圖影響讀者的價值判斷,而是就這樣把他看到的一切完整呈現出來,但是你可以感受到他很認真的下了很大功夫,這篇文章絕對不是輕鬆在家吹冷氣就可以一個月內打出來的。

下文有針對這篇的長篇引用,實在是因為很多消息都使人耳目一新。

閱讀時,一直在反問自己為什麼可以輕易相信何偉的說法,我想有三個主要原因:文筆、查證、正反觀點並述。首先,通常透過電視新聞或紀錄片的影像,很容易讓人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而文字相較之下就不能營造栩栩如生的畫面,如果再一直陳列數據,就會更讓人覺得冰冷、不願親近,何偉的文字優美、還原情境的功力一流,因此可以光靠文字產生類似影音的感染力,使人願意信服。其次,這篇文章應該訪問了超過十人吧(沒有仔細算,只是憑感覺推測),而且不只是專家還有在地居民,因此會讓人相信這新資訊是有來源的、可以相信(當然如果是正式報告或論文就需要進一步了解受訪對象的取樣和可信度啦)。最後,何偉並沒有抱有特定立場,努力說服讀者認同某種立場,而是他分享他在此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的正反資訊,因此不太會覺得他在洗腦讀者。
「坦普頓的丈夫也死於小細胞肺癌,但他不願把這些人視為受害者。她告訴我,他們選擇了一種風險高、待遇也高的行業,早在外界瞭解內幕之前,他們就注意到同事常常出現健康問題。他說他們知道,他們接受這個風險,因為他們的薪水讓家人衣食無憂。和我遇見的每一個失去家人的居民一樣,坦普頓支持新的鈾礦處理廠,而且和許多當地人一樣,他收藏過鈾礦石。」 
「摧毀烏拉釩的工作耗時二十多年,花去一億兩千七百美元,其中大約有五千萬元來自聯邦基金。世界另一邊的廣島和長崎欣欣向榮,而製造原子彈轟炸這兩個城市的小鎮已經徹底遭到摧毀。烏拉釩位於兩座砂岩峭壁之間的狹窄平原,今日,方圓九英里內無人居住。......有兩次,談到烏拉釩時,昔日的居民哭了,雖然討論一位家人死於癌症時,他們沒有掉一滴眼淚。 
這和行動的自主性有一些關聯:開採和提煉鈾礦讓當地人找到尊嚴,因為這個工作是他們的個人決定,而離開烏拉釩不是他們的決定,而是一件別無選擇的事。但是,這件事也讓當地居民強烈感受到不公平和浪費。他們喜歡烏拉釩,也相信清除污染是不必要的。此外,他們不喜歡外人以為,烏拉釩的居民有先天性缺陷或其他健康問題。」 
「他們的教育程度普遍很低,而且眾所皆知,他們與世隔絕。在這個偏遠的所在,居民常常採取一種畏懼外界的世界觀。但是,他們對於原子能的一切似乎感到非常自在。他們不怕放射線,而且常常語出驚人。幾個人堅稱,未濃縮的鈾不會致癌,他們也說,沒有證據顯示,當採鈾和提煉鈾的管理降低了輻射量,鈾礦業工人的健康仍然會受到負面影響。」 
「他們和反對鈾礦處理廠的環保人士形成一個最強烈的對比。那些環保人士都受過較高的教育,都比較世故,而他們的看法不會受到經濟收益的前景的影響。但是,我注意到在科學問題上,他們的說法含糊不清。......當我要他提出證據,他說流行病學研究是不可靠。環保人士常常引用科羅拉多科林斯堡的拉利默郡醫學會發表的聲明。......然而,當我和發表這份聲明的醫生聯繫,他們無法說明聲明的來源。一位醫生告訴我,他的資料已經被水浸爛了。另一方面,我在鈾礦鎮所聽到的一切都是有依據的。世界衛生組織並沒有將鈾礦歸類為致癌物質。紐約中央火車站的牆是花崗岩牆,含有製造氡的元素,而這裡的員工所吸收的放射線劑量,多於核能管理委員會容許鈾礦處理廠排放到鄰居的放射線。......根據全國輻射防護委員會的說法,一位航空業員工一年在工作中所吸收的放射線,比一位核能工業員工一年所吸收的放射線高出一點五倍以上。」 
「甚至最嚴重的災難也只造成出人意外的些微影響。在車諾比,許多處理緊急狀況的工作人員和反應爐的火搏鬥後死去,但是,這個事件對鄰近社區居民的健康,似乎沒有造成太大影響。經過二十多年的全面研究後,沒有一致的證據顯示,先天缺陷、血癌,或大多數其他和放射線有關的疾病有增加的趨勢。唯一的公共疫情是許多兒童得了甲狀腺癌,因為兒童的腺體對放射線特別敏感。然而,死於甲狀腺癌的兒童不到十個,因為甲狀腺癌通常是可以治療的。......和意外一樣,甚至這種疫情是可以全面避免的。......俄羅斯人只要做一件事,就可以避免甲狀腺癌的疫情,他們可以說 : 別喝牛奶。在周圍地區,乳牛被迫吃了被輻射性落塵污染的草,而大人讓小孩喝牛奶,一個開放的社會會採取截然不同的回應。即使在一九五七年,當英國設計不佳的溫茲凱爾核能廠發生大火導致輻射線外洩時,當地所有牛奶都被倒入海裡。2011年,地震和海嘯導致日本兩座核子反應爐部分熔毀,但是當地沒有出現公共疫情,因為居民都被撤離,而政府監控食物是否受到污染。儘管日本的核子反應爐缺乏妥善管理和維修,但是他們的輻射量只有車諾比的六分之一,因為日本核子反應爐的控制設施制止了一場災難。......按照這種程度,科學家會預測,民眾罹患癌症的機率只會比平常增加百分之一。這次意外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考慮到海嘯導致兩萬多人喪生時。但是,大多數人只記得核子反應爐熔毀一事。」 
「一些備受矚目的意外導致的最大問題往往是心理問題。......車諾比附近的地區也有許多酗酒、抽煙和憂鬱症的問題。這次的烏克蘭意外後,即便像希臘這種離意外地點十分遙遠的歐洲國家,也爆發大量的選擇性流產,因為懷孕婦女擔心出生的孩子會有先天性缺陷。 
「和我交談的癌症專家中,沒有一位因為健康理由反對核能。他們最大的憂慮都是核廢料的儲存,雖然許多人指出,這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幾位科學家告訴我,民眾應該更加關注醫療用放射線的問題,因為醫生可能過度使用電腦斷層掃瞄,這種檢查法會讓病人吸收大量輻射線,而且相較於核能工業,這方面的管制很少。」 
「雖然大多數的草根環保人士仍然反對核能,但是,氣候改變的證據導致某些著名的環保人士變成核能的大力支持者。派屈克摩爾是綠色和平的創立者之一,但他離開這個組織,因為他相信,綠色和平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不符合科學。......烏道爾來自一個著名的環保家庭,他那在2010過世的叔父史都華烏道爾曾代表納瓦霍族鈾礦工打過官司。參議員烏道爾告訴我,他非常尊敬叔父遺留下來的精神,但是現在,管理已經大大改善,而氣候改變的威脅使人必須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他說 :使用核能的風險是值得接受的,就像增加天然氣甚至再生能源的使用所帶來的風險。烏道爾比較喜歡風力發電和太陽能,但是他承認,短期之內,這兩者無法大幅度取代煤。他相信核廢料貯存問題可以解決。」
感悟6. 何偉當時是參加和平工作團到達中國的,在本書中說了不少和平工作團的事情。可以看出,當志工是很辛苦的,需要投入很多,也免不了碰點政治。然而可能會惹了一身腥,且最慘的是當初的好意卻可能帶來副作用,帶來不好的結果。
「如果你們做的好,別人就會仿傚,而且你們不必大規模的做。他也不再蓋學校了,他認為自己所扮演角色一直在改變,而且他對自己非常不滿意。......甚至抽水計畫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果,水讓村民可以建造水泥房屋,於是,他們開始雜亂無章的大興土木。」
結論. 真喜歡何偉這樣的作家,真希望自己未來也能走出這種文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