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書評] 推拿

(圖片來自九歌)

真是一本好看的小說。

由於是先看電影再來看小說的,因此免不了會特別注意電影有提到或沒提到的情節。

電影和小說雖然都在說同一個故事,但著重的對象卻不同。小說中讓每個角色都有相似的出場篇幅,一以貫之的主題有:盲人的自尊與愛錢、明眼人和盲人之間的隔閡、對於婚姻/愛情的渴望,這些其實在電影中也都有呈現,連先天與後天盲人的區別及婚姻中對視力的考量都能從電影中一窺。因此,雖然電影讓一些人不那麼立體、故事不那麼完整,但能帶給觀眾/讀者相同的體會,算是個成功的改編吧。

電影裡三足鼎立的是沙複明(看小說時才發現原來他不叫做復明…之前寫影評時真是對不起他啦)、小馬、王大夫,許多人的故事就得省略。像是都紅的音樂路、沙複明和張宗琪的心結、季婷婷與都紅的關係、金嫣追泰來的原因與過程,少了這些其實就讓一些人變得不那麼立體,都紅就變成只是個漂亮的女孩,看不出他個性裡強硬的一部分;張宗琪整個神隱,導致高唯和杜莉之間的衝突變得無頭無尾的,也讓沙老闆對都紅的傾慕之情變的薄弱;季婷婷和都紅的關係沒交代清楚,似乎影響不大,但是如果講清楚了,就比較能了解都紅夾到手的那段情節;金嫣追泰來的過程在電影中只呈現了一半,若能展現完整過程及原因,就更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個性。

不過電影本來就比小說短,是該有所刪減。

有趣的是電影增加了小說沒有的部分。電影加了些小故事讓沙複明和小馬變得更為立體,像是沙複明愛跳舞、愛吟詩、愛拍照,雖然少了開會和管理,卻因為這些舉動顯得更加浪漫/不食人間煙火。另外,沙複明在小說裡的初戀故事是被明眼人利用的,同時可以看出他的愛現,在電影裡的相親則是呈現了他對於主流社會的渴望及主流社會對盲人的輕視。

至於小馬,他對於「如果沒失明」和嫂子的幻想無法在螢幕上展現,也看不出他對於時間的掌控,焦點轉而放在他的愛情故事,小馬為了小蠻打了黑道大哥、對於嫂子香味的眷戀與割捨,而從他恢復視力的那一段則可以感受到他對於「如果沒失明」的渴望。

導演這樣的添加,或許是因為特別想呈現出理論派與實務派的對照,以及為了讓小馬有個美好的結局。小說裡的小馬就停在被警察抓了的那段,和小蠻的愛情才剛開始,在電影裡就成了一個很美很美的愛情故事,不過也因為加了這些橋段讓推拿這個故事變得比較老套,不像小說想講的其實是盲人的人生際遇,反倒是聚焦在情愛了。

電影這樣的處理,讓小說和電影變成互補的兩條支線,雖然主軸故事相同,雙方卻互相補足了對方未提及的背景,呈現出兩位創作者各自想要強調的部分。

王大夫和小孔的部分,到是挺完整的,沒有呈現出來的只是:王大夫推拿技術好到賺很多錢、想讓小孔當老闆娘卻股票投資失利、對弟弟的愛恨及對家人的愧歉感;以及小孔愛錢、不願討好前臺的部分。雖然從電影裡的幾幕就可以知道王大夫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卻不像小說裡寫得這麼深刻,而且「我們是一個人」的梗也因為後來王大夫沒有罵人(「你不配當一個盲人」),而失去了它原本的力道。

都紅和張宗琪恐怕是戲分被刪減最多的吧。張宗琪那段可以理解,因為若提到那一段就會擺脫電影的主軸支線,而且關於管理的衝突矛盾,也不是只發生在盲人世界中,似乎不那麼必要呈現。

都紅到是可惜了,在電影中只看出他的美以及他對於美不如沙老闆執著。在小說裡,都紅為了不讓人可憐、不欠這個社會而放棄學習他具天賦的音樂,後來也是為了相同的理由不願意收錢並離開了沙宗琪(不過他在應徵工作時到是放下了他的自尊,畢竟這時候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工作)。他對於沙老闆的排拒則是來自對於客人開黃腔反感的累積(因沙老闆也曾撫摸他的臉,雖然沙老闆只是為了瞭解美是什麼),畢竟小說裡提到都紅喜歡小馬其實是因為客人說他帥,而覺得多少這是在沙宗琪裡面可以託付終身的對象,因此不太會是因為都紅不看重美而拒絕了沙老闆。

金嫣也被刪了很多,關於他對於愛情的渴望。有了前面這些對於愛情相關資訊的吸收、對於泰來上一段感情的崇仰,才會有他之後奮不顧身的愛情。然而電影裡卻好像他只是單純想把握最後看得見的時光而已。不過書中這樣的描寫,正配合小說中的結尾,讓小說瞬間結在一個感情激烈卻又未知的空白之處。在電影裡少了這一塊,也就讓他和泰來單純成為一個配角。

小說中很多東西,其實是很難用電影呈現的,像是小馬對於時間的掌控,最後只是用了他一直把玩的小東西來呈現,若非看了電影,恐怕很難理解他玩這東西的用意。不過小說中很多台詞到是完整的變成了電影旁白,這些台詞若非以旁白呈現,倒真的難以在電影呈現,而且這些台詞很美,真得不摘出來太可惜。至於該怎麼讓這些旁白搭配什麼畫面而不會顯得突兀,便是電影創作者的難題了,在推拿的電影中,這樣的搭配很自然也很美,既不會和台詞不搭,也不會互相奪走彼此(影像與旁白內容)的風采。

至於小說裡對於血腥畫面的描述其實不如電影來的濃烈,只是用幾句話淺淺的帶過,若未看了電影的畫面,真是不會想像出那個場面,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大的心疼感(這也就是影像可以帶來的魔力吧,比起文字是更容易引發情感的,也因此在接收影像資訊時要特別注意是不是被勾起了情緒而不那麼理性)。王大夫和小孔的性愛畫面則是在看了小說後才了解兩段的差異,而且許多畫面可能都有意呈現他們的情慾。只能說自己對於電影裡的性愛畫面接觸不多,無法參透背後的意義,還是需要有文字的旁白來輔助阿。

整體而言,電影的選角是很成功的,除了王大夫沒有想像中的強壯、小蠻沒有想像中得不好看,其他都和小說中的描述很接近,小孔根本就是活脫脫的小孔。或許也是演員們都演得很好。

最後總算脫離電影,來專門談談小說。

小說一開始的引言叫做「定義」,定義什麼?也就是「推拿」。沙老闆說這不叫按摩、叫推拿,就能由此瞥見盲人的自尊感。「推拿」服務的對象是明眼人,分成散客、常客、貴賓,在稱呼上和對待方式上都是有玄機的,這裡看得出盲人無法視人卻能體察人心的敏銳,以及他們接收各種視覺以外資訊後用以服務主流社會的方式。沙老闆親自在這章節示範了推拿的流程,其後的章節不再著眼於和客人的互動,而回到盲人本身的世界。這的確是精彩的定義。

其後的章節穿插著不同角色,有時這一章節的角色剛碰到一個麻煩,接著卻開始講別人的故事,過了許久再回來這個角色身上。這種安排很勾人,而且不太會讓人察覺到故事到底接近尾聲了沒,總是想著之後或許會突然有一章節一次講很多人的故事(尤其在看了電影後會更有這樣的期待)。

旁白的角色在電影中很吃重,在小說中更是。作者透過角色面對幾個情節中的反應讓你相信他是個什麼個性的人物,因此雖然好像並沒有花太多筆墨在完整的寫某個角色,卻不會流於表面,因此在跨越很多章節後,你仍然會記得這個角色有什麼特徵。不過,許多旁白其實有點跳脫了角色,像是作者自己的話,一開始不會有明顯的脫離感,到後面則會越來越有感覺。

小說中我最欣賞的一個呈現方式是王大夫自殘的地方。利用再三出現的「王大夫說:……」讓讀者必須不斷正視王大夫這個人,以及重視他說的每句話(因為一句話就是一段)。這是小說透過文字進行視覺化的手段,一條一條的句子,正像每說一句話就割一道傷口,而這時候的時空似乎是靜止的,只剩下王大夫一人不停的講、不停的劃,這是聲嘶力竭的吶喊。當然,或許也是因為先看電影再來看這段特別有感覺,如果直接看,不知道會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最後,電影和小說都有很豐富的盲人知識。小說因為多了許多明目張膽的旁白,因此可以將盲人的心理轉折寫得更深刻。小說裡提到,盲人是沒有白天黑夜的,也因此不會有時間感、疲勞感,如果要死讀書,就真的是沒日沒夜的一直讀下去,這也就是沙老闆身體不好的原因。小說裡對於推拿的職業病也有比較多描述。

在九歌版小說的序中可以得知,原來畢飛宇在1987年被分發到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五年,也在南京的推拿中心給人推拿過,這就是他在2008年寫這本小說可以寫得這麼深刻的原因,一本小說背後累積的是這麼多年來的觀察。就像紅樓夢寫的是曹雪芹的一輩子,因此可以如此細緻感人一般。這不是因為作者突然靈感一來想寫寫盲人而寫,而是一部真誠的作品。

至於電影裡則將小說裡盲人拉自己手指的部分改成用夾子夾,或許是更貼近現在的盲人狀況。之前有看到訪談裡說,除了讓盲人來演戲,劇組人員也親身體驗盲人的起居環境,這是電影寫真的來源。

引用畢飛宇的一段話:
「一:中國處在一個經濟騰飛的時期,這很好,但是,有一個問題,沒有人再在意做人的尊嚴了。我注意到盲人的尊嚴是有力的,堅固的,所以我要寫出盲人的尊嚴,這對我們這個民族是有好處的。二,就我們的文學史來看,我們沒有一部關於盲人的小說。以往的作品中,有過盲人的形象,但是,他們大多是做為一個『象徵』出現的。我不希望我的盲人形象是象徵,我希望寫出他們的日常。」
這是這本小說的寫作動機,也是電影同樣著重的兩個重點,只是電影更著重在愛情故事,以情來帶事。

感謝金馬獎讓我看了這部電影,感謝電影讓我認識了這本小說。

然後,由於這本書是圖書館借來的,於是可以從畫線發現有趣的事情,像是發現讀者真得很認真的在消化書中推拿的經絡知識呢,或許可以說這本書既有故事性又有知識性吧。

再說一句,這本書很貼心的每章節都有章節名的點字版,不確定是原本簡體字版就這樣設計,還是是九歌的設計?而且編者的介紹很言簡意賅,又不會裝模作樣的誤導讀者,很欣賞他阿。可惜九歌的版權頁沒介紹編者和排版等人員,不然就可以默默的知道他們是誰、遙遠的向他們致上一份淺淺的敬意。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