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沒有標明出處,若有著作權疑慮等問題會撤掉)
圖書館典範
首度提出圖書資訊學兩種典範的學者為1986年的Dervin and Nilan:系統中心與使用者中心。兩種典範的館員相互批評,如: ALA(2007)批評新潮館員背離圖書館員的基本原則,認為所有資訊都在網路上,不需要書籍;使用者中心館員懶惰又需乏基礎專業知識與價值觀;系統中心館員防禦性強且無關緊要。
系統中心
|
使用者中心
|
知識建構中心
|
|
圖書館員的目標
|
結構性地組織系統物件,利於取用
|
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
|
協助資訊需求者建構知識結構
|
參考服務的目標
|
協助使用者利用系統檢索物件
|
導引使用者的資訊需求
|
促進知識結構產生
|
參考館員就像是
|
守門員Gatekeeper
|
中介者intermediary
|
引導者Guide
|
資訊尋求者就像是
|
patron顧客(出資者)
|
Customer顧客(購買勞務或服務者)
|
Learner學習者
|
參考服務腳本(scenario)
|
圖書館參考櫃台
|
可以被使用者找到的任何地方(有時間限制)
|
可以被使用者找到的任何地方(持續的)
|
參考服務腳本實踐
|
參考諮詢(interview)
|
參考互動(interaction)
|
參考偶遇(encounter) |
參考服務技巧
|
封閉式問句
(what)
|
開放式問句(how)
|
使用者、系統、參考館員資訊回饋的循環
|
資訊單位
|
書或其他實體物件
|
單字或關鍵字
|
改變個體知識結構的資訊
|
主要取用點
|
圖書館目錄
|
網路瀏覽器
|
無
|
優點
|
促進有效檢索
系統和使用者角色明確定義
|
使用者不需使用系統語言
資訊系統範圍延伸至圖書館外
認定非使用者為潛在讀者
|
全面性地接觸資訊需求者的需要、行為與實踐方式
|
缺點
|
知識文化的統治風格
未思考至系統以外的物件
未考量非使用者
|
溝通技巧要好
需要高階科技與搜尋技術取得大量資訊
持續變化造成持續專業發展的需要
|
需要擴張個人化資料探勘及同時的網路安全措施
需要重新定義個人隱私環境的倫理道德
過度重視個體個人化的資訊需求會抑制社群需求
|
館員需要的能力
圖書館員專業能力,包含紙本與非書資源之資訊組織能力、資源評估能力、數位圖書館設計與經營能力、網站經營與架設之基本能力、資料庫經營能力、紙本與電子館藏的採訪與編目。
行政管理能力方面,公共圖書館館員需有較強的經費管控能力、公關技巧;學術與專門圖書館館員的領導能力與政策制定能力,以及智財權談判、知識管理、資訊加值能力。
三種類型的圖書館館員都需要加強科技素養,公共圖書館較聚焦在硬體與系統;學術圖書館與專門圖書館則需著眼網站發展、數位圖書館。
在ICT(資訊與通訊科技)所須培養的能力可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 :
l Hard skill科技硬實力—了解並能簡單操作電腦零件與功能(CPU、硬碟、RAM)、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Mac OS)、辦公室生產力軟體(Word、Excel、PowerPoint)、基本電腦問題解決(為何印表機不印、為何鎖起來了)、印刷資源的數位化與掃描、電子資料庫檢索(用複雜布林邏輯檢索EBSCO資料庫)、部落格、維基、評估網站的有效性以及權威性、創造線上資訊素養教學、數位相機、USB磁碟機、 圖書館科技計畫、添購科技產品的需求建議書寫作
l Soft skill科技軟實力--經常性且快速的學習、彈性、與生俱來的懷疑、能夠承擔風險、不變的公共服務角度、肯定他人努力以及與他們合作、推動改變的能力、獨立工作的能力、勇於改變的能力、對網路媒體舒適、新科技問體解決的能力、容易學習新科技的能力、跟上新科技與圖書館員的能力、專案管理能力、提出問題與評估圖書館服務的能力、評估所有利益相關者需求的能力、將傳統圖書館服務轉化成線上服務的眼光、比較科技的能力、圖書館服務行銷的能力
> 研究能力 : 發掘讀者的潛在需求,例如收集現況資訊,無論是何種儲存媒體形式;圖書館分工制度以因應不同的讀者需求;圖書館政策資訊透明化;提供全球性資訊的檢索管道,無論是實體或電子形式。
> 學術能力 : 專業在溝通和諮詢技能當中是相當重要的,專業培養是關於如何深入研究,並從龐雜資訊中選擇對讀者有用的資訊。
> 社會能力 : 後現代圖書館是讀者導向的,館員需有幫助讀者衝突管理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館員必須了解圖書館結構,全體齊心合力,眾志成城,而且更要讓讀者了解圖書館的運作和價值。
> 文化能力 : 圖書館員不僅是文化成員的一員,同時他們也是創造文化的一員,例如為兒童、視障者、不同種族重組文化事件,創造出新的文化。
> 商業管理能力 :館員都必須衡量每一個服務和成本之間的關係,每一個服務和成效之間的關係,讓民眾了解圖書館預算計畫為何,資訊透明化,才能獲得讀者的支持。
> 加值能力 : 面對龐大的資訊海,幫助讀者並創造加值服務是相當重要的,資料探勘、判斷、徵集、統整和分析能力已經是館員基本必備能力。
> 科技能力 : 資訊科技不斷發展,電腦、網路、資料庫和其他電子媒體都是每一個館員的工作好幫手。
館員需要的特質/專業倫理
參考館員必須具備:能力、勤勉、保密、獨立判斷、誠實與公正等特質。
圖資專業人員身為資訊中介的角色,面臨了大致可分為三類的倫理挑戰:
1.
公平取用
IFLA「知的權利和表達的自由是一體兩面的原則。表達的自由端賴於維護知的權利,而知的權利則繼承於思想的自由、道德、及其他等人類基本的權利。思想自由與表達自由為資訊取用自由不可或缺的條件。」
圖資專業人員通常被視為守門員,可能會限制和阻止取得資訊。
資訊近用與取得的權利已被視為人權的基礎。公共圖書館提供其社群越多資訊,社群就會越為民主。
會以審查制度限制一項資訊或書籍的散佈,通常都是因為有利害關係或個人偏見。館員為了確保圖書可以被公眾利用,就必須捍衛智識自由。
館員可以作為教育者,教導兒童選擇對他們最好與最適合的資料,也必須扮演好守門人的角色,確保兒童不會接觸到不適合的資料。
使用資訊過濾軟體有時會未過濾掉該過濾的資訊,或是把不該過濾的資訊給過濾掉,館員的工作在於傳遞資訊,在決定使用過濾軟體之前都必須考慮各種可能的問題。
館員要協助克服各種取用上的阻礙:身障人士、圖書館所在地、開放時間等都是與公平取用相關的議題。
早期對於稅收支持的圖書館事業,已有反對的聲音出現。為何納稅者需要支援市民資訊需求,甚至是休閒娛樂?這答案部分跟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所流傳的文化意象有關。他們的宗教信仰源自於先知的口述,並抄錄為文本流傳下來,並依循奉行。尤其對基督教而言,這些Peoples of the Book就是教育的工具。圖書館將這些知識保留下來,也是為了教育的目的,所以它理應是免費提供的。
私人擁有者擁有完全權利,決定資產可以如何被保存、被取用。公機構不太一樣,只是這些資產的託管者,而非真正的私人擁有者,他們有法定的義務必須執行,確保資產可被公平使用、不遭受損毀且讓民眾受益。任何仰賴公資金的活動,免不了會受到資金提供不穩的影響。當時機好時,圖書館可以做得很好;但當經濟情勢不佳時,圖書館首當其衝,被拿出來當作減少預算,或被檢討的單位。圖書館無可避免的審查制度也是免費貨品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
2.
隱私
圖書館在個人資料的存放與取用上,必須確保其安全性,以及管控能接觸這些資料的人員(可能為主管)。
館藏資源使用紀錄為使用者隱私權的一部分。讀者自行決定要向誰透露個人生活狀況或是個人資料。權利包含:檢視資料的權利、若資料出現錯誤有更正資料的權利、因資訊不當利用而引起的傷害可提出賠償訴訟、在某些狀況下可以拒絕留下個人資料。
在現代社會中,不論政府或是商業組織都想取得個人資料以便進行納稅、健康保險或是商業行為,在網路上註冊個人資料有可能被不可信賴的第三方所取得。
對圖書館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教育使用者重視個人資料,避免將個人資料透過網路洩漏出去。
3.
智慧財產權
為了保護創意而有了智慧財產權觀念的誕生,當圖書館與館員希望取得近用這些資源的允許時,容易產生衝突。圖書館作為守門人,必須確保自己不違反智慧財產權。
4.
個人與組織的倫理管理
資源的合理使用:執行資源分配的同時代表背負著信任與責任感,一旦捨棄了這份信任,不僅於道德上無法接受,法律也會予以制裁。館員應確保經費的合理分配,例如避免只購買館員個人偏好的圖書,應以使用者需求為優先。
圖書館館員與政治:館員的個人政治理念不能影響到他們對於公眾的服務,雖然政權轉變之時,政策也會隨之改變,但圖書館必須謹記使命,堅持以往的服務。
持續性的專業發展:所有的從業人員都應該確保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地更新與進步,因此所有人員都必須透過不斷學習、精進專業知識,以維持其專業與職業道德,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服務對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