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書評 深夜裡的圖書館

在這本書裡,作者用非常優雅的文字描述他的圖書館和藏書經驗。然而或許也是因為太優雅了,又充滿了大量的知識,所以有些許的難以下嚥,如果是讀原文(而我也讀得懂的話),或許會較好讀吧(感覺他原文會更優美流暢)。

書裡談論了各種與書相關的話題,書齋的神話背景、藏書的分類排序、書齋空間圖書館的威勢、藏書際遇、遺忘的藏書、圖書館的定位等等,我想許多觀念是圖資界可以好好重視一下的。


"讀者的權威,並不在於他們蒐集資訊的能力、排序編目的能力,而是在於能把閱讀的東西全是、融會貫通的本事。" "知識並非在於累積文本或資訊,也不在於書本身的實體,而是在於從字裡行間挽救出前人的經驗,然後再轉化為經驗,以及反映外在世界與讀者本身的文字裡。"

這個或許就是delicious出現的原因吧
如同狄德羅想把百科全書當成小型、省空間的圖書館展示
現在人人都利用網路世界做為自己的藏書閣
所以圖書館可以不用擔心社會性標籤會對原本的書目控制產生威脅
因為兩者的目的是不同的
百科全書和圖書館不就並存了很久一段時間嗎
另外,書裡也提到,圖書館是公開領域,提供的卻是很私密的服務-閱讀。
網路同樣是公開領域,但又有很多私人行為,充斥著資訊,卻又是寂靜無比,同樣都是個可以享受自己的世界,又能交流以激盪出更多火花的空間。

"每個讀者的存在,都是為了確保某本書一定程度的不朽性。"
也因此,要以讀者為中心。圖書館為了藏書(資訊),舊書被讀者賦予新生命,故讀者是圖書館的終極目標對象。

這本書挺仔細的介紹了亞歷山大圖書館、卡內基以及波赫士,這在圖資都是赫赫有名的角色吧?!不過我最有興趣的是沃伯格與他的好鄰居原則。

"一個人所熟悉的書,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實並非他所需要的書,反而是架上那本未知的鄰居包含重要關鍵。"..."每本書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資訊,由他的鄰居來補全不足...將書籍重新集合分組後,就會表達出人類思想的連續性以及不斷變遷面。"
這不是像極了需求認知理論所傳達的嗎?我想只要是愛書人都有能力進入圖資殿堂來高談闊論一番,或許會有更多的激盪吧。

另外,現在網路上編輯非常迅速方便,剪貼行為也十分容易,似乎大家都習慣於剪貼出自己的一本書-將各個鄰居中自己所要的部分剪貼成自己想要的資訊,這樣看似就解決了問題,而不需要那麼多書以及特殊邏輯脈絡的分類方式,然而事實上,這只能算是個人的偏好藏書方式吧,這種個人化的東西並無法在公共領域滿足所有人,連沃伯格試圖以他自己的方式排書都使外人感到震懾而難以接近了,更何況是將書的內容重組成自己所要的樣子呢?因此在網路世界中,雖然"我"的地位提昇了,讓書的連結關係可以由社群立即的線上互動呈現出來,但是並非因此就不需要公眾能接受(雖然找到連結和自己要的東西會比較慢一些)的標準吧。

"現今社會裡,閱讀不再稀有、具顛覆性、重要、有用,反而是缺乏效率、毫無貢獻,閱讀只是附帶行為,原本是記憶與經驗的大儲庫圖書館也不再是具生命力的獨立存在體。"
我想,這就是今日(臺灣)圖書館看似式微的原因吧,並不是說圖書館沒有努力、完全忽略讀者需求,而是閱讀風氣以及價值的轉變下,圖書館的價值也因此改變,或許圖書館要能生存,應當好好從閱讀推廣下手呢!創造出更多閱讀價值吧?!畢竟只有閱讀的行為能使讀者賦予書新的生命,讓資訊能連結到更多不一樣的資訊,創造出更多難以想像的人類文明。

"宇宙並不有賴於我們閱讀他,而是有賴於我們有閱讀他的可能性。"
書也是如此,資訊也是如此,人也是如此...先別斷定什麼是沒有價值的吧,它們不會因為這樣的斷定而失去價值,因為不同的人將會看到不同面向、發現不同的價值,所以我們也就只能盡量保留下一切,作為記憶的一部分,做為未來可能能被挖掘利用的資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