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書評 資訊: 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

這本書非常非常詳細的介紹了"資訊"的歷史。很難想像竟然是由這麼多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在資訊的概念發展與傳播途徑上發揮功效,而作者以深入淺出、說故事的手法緩緩道出,可以看出他已經替讀者消化了很多艱澀難懂的部分,並蒐羅了各個資訊偉人的身家背景故事,難怪要花費七年才能完成如此鉅作!不過,我有很多部分仍然是快速翻閱,沒有細讀,因為要真的了解實在是不容易哪...但因此對波赫士、巴貝吉、拜倫的女兒產生興趣!歷史上真的有好多好多厲害的人就默默地隱匿於歷史洪流裡了呢...


"構思資訊和資訊處理的理論,或許就像修築鐵路,可以從東開始,試圖了解個體如何處理資訊,也可以從西開始,了解資訊是什麼,最終兩條路會接在一起。"
因而本書也試著從東西兩邊開始描述資訊是什麼。"要成為科學詞彙,資訊必須有明確意涵",歷代不同的人都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定義資訊,使資訊這個詞彙更容易掌握並做進一步的發展。"當資訊概念變的單純精煉,用位元來計算,它就變得無所不在。"

然而,"每當有新科技發明,資訊的處存與傳遞就會大躍進"、"人類思想的本質隨新媒體出現而轉變,歷史是資訊意識到自身的過程",要能定義資訊,必然需要從歷史脈絡來觀察它的外觀,資訊也會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有不一樣的面貌。

人類經過了口語文化,像是非洲語言沒有文字,只有鼓聲,鼓聲無法靠文字抽象化,無法建構在中介的代碼上。他們聽到完整的句子而非單字,用贅餘去除歧異。接著,發展出以符號對應語言的文字文化,文字使人意識到自己知道了什麼並能加以組織出原本不存在的事物;現在則進入了電子時代-這無異於新的口語時代,人人能輕易發表言論,並且不會受到載體拘束,但是聲音的背後永遠有文字存在。

隨著資訊越來越多,也代表人們失去的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人為揀選和分類機制因應資訊過量又沒有次序而演化而來,像是圖書館的各種機制。

"資訊是通訊的內容,可以是化與文字或任何東西,通訊藉由符號達成,符號靠事前約定而能傳達意義,任何傳輸都包含一定數量的符號,每個符號代表一次選擇。資訊系統會強迫使用者將資訊和意義分離,只將字彙視為字母的組合,抽象專注於字彙的構成,和數字無異,字母排序兩步驟為編列和查詢程序都是二元選擇—較大或較小。"

在一戰期間,許多科學家負責破解各式各樣的密碼,其中,夏農發現密碼相當於帶有雜訊的通訊系統,他提出的通訊理論影響了各個領域。
他指出,一個通訊系統必須包含:
1.資訊源為發出訊息的人或機器,訊息可以是一串字母,也可以以數學表達。
2.傳送設備以某種方式改做訊息(編寫訊息)以產生適合的訊號。
3.頻道乃傳送訊號的媒介。
4.接收設備將送設備的改作反轉,將訊息解碼或從訊號中重構訊息。
另外他指出"資訊是意料之外"。英文文本的規律性越高就越容易預測,每個字透漏的資訊越來越少,而當人可以很有把握的猜到下一個字母,此字母就是贅餘不能提供新資訊。

書的最後,則不免談到今日網路世界的影響,作者指出可能會有集體為惡或集體自欺的現象出現,並且認為過濾和搜尋功能將是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所密切需要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