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書評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

數位時代下,資訊取得十分便利,知識從菁英帶向平民,然而,也因此出現資訊氾濫造成的焦慮感,為了協助過濾資訊,發展出各種評比方式協助個人化過濾。使用者往往只感受到這個產品很好用,而不會意識到個人化過濾機制的存在。

以下是書中提到的幾種過濾機制:

<kindle>
直接記錄讀者畫線的句子、翻閱的篇章、閱讀的時間(判斷是略讀或精讀)、是否讀完等,傳回Amazon而能更加瞭解讀者的喜好,增加推薦書籍的精準性。


<Google> 處理資訊間的關係,使人可以快速獲得答案。
搜尋結果的排序方式為page rank,視網頁如論文,被其他論文引用次數越多代表越有關聯,比較重要。越多的資料就能找到越多關聯,為了增加關聯性,也就無所不用其極的取得,像是gmail旁邊的廣告欄。

<Facebook> 處理人際關係,使人可以快速連結朋友。
動態頭條依Edge rank評比,考慮親近度(越常注意的對象)、資訊類型(感情狀態改變)、時間(近期)來加權,因此事實上,這種刪選機制會依我們一時的偏好窄化資訊取得的範圍,甚至加強信念認為自己是xxxx的一個人,另外,Like(讚)並不等於important,可能會使使用者接觸到眾多溫馨有趣的資訊,而忽視複雜而使己不悅的議題。

個人化時代窄化資訊的情形,代表參與公共事務的時間遭受壓縮,而過濾器以人為方式限制解答的範圍,使人無法接受到不可能、不知道的事物,因此扼殺創意,另外,電腦使用歸納法釐清資訊間的關係,事實上常常會有出錯的可能性。最優良的工具應是讓資訊版圖上的用戶具有方向感、能自行判斷,而非被動吸收他人指定的貼切路線。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