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影評 街頭日記

輔導原理應用

首先,將目前課堂所學與本片結合,分成四個面向來討論

1.     需要
    黑人學生們在愛與歸屬、生存、自由、快樂、權力五個需求面皆未滿足,他們要以義氣為最高原則爭取親友的肯定、隨時可能成為黑幫的仇殺對象或監獄中的冤魂、被各種家庭及環境的限制侷限自由、在追求自保下無人關心彼此的快樂指數、權力則由白人控制,因此,他們覺得自己每天都在迎向另一場戰爭,直到遇見古維爾老師,才讓他們重獲自由。
    古維爾老師在態度上展現了聆聽的意願,並表露出同理心,甚至為了融入他們而聽黑人音樂,讓學生感受到We matter[1]。其他老師認為這些學生根本不關心自己的教育,因此不用浪費時間在他們身上,只要教他們懂得守法就好,學生感受到這樣的成見自然不會願意表達尊重。
    在方法上,古維爾老師則讓他們藉由寫日記宣洩不良情緒,並從閱讀和寫作中肯定自我價值,她告訴他們人並不會因為黑幫鬥毆而受到尊重和緬懷,使他們開始將眼光放在現在與未來,開始為自己承擔責任。

2.     認知
    古維爾老師為他們去除或是避免的非理性信念有很多「身為黑幫才有尊嚴與價值」、「我不行這一切都無法改變我的改變依賴老師」,而他們的偶像收留安妮的老奶奶肯定他們的價值,並強化「只要做對的事,就能改變世界」這樣的信念,都使他們發自內心的改變,產生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與評價自己的依據。

3.     行為
    起初,每次發生肢體衝突,古維爾老師就無能為力的呼喚警衛,學生們的肢體語言明顯透露出不願聽她說話。在發現有種族歧視的情況時,古維爾老師開始從行為模式主動出擊,讓學生們換座位、打破以往的壁壘分明,踩線遊戲則使學生發現彼此許多相似的經驗、且都有不為人知的創傷,這些舉動也使學生發現,教室不是他們想像中延伸的戰場,而是彼此互動、共同經營出來的家庭。
    另外,古維爾老師很重視正增強」的運用,因此努力向上級爭取、並身兼兩份工作,為的就是能送學生書、帶他們去旅行,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並開始信任有人會重視自己的價值,最終也養成自動自發求學的習慣。

4.     情緒
    一開始,多數學生都有抗拒而戒備的神色,很容易動怒、很愛頂嘴,時常以肢體衝突解決問題,唯一的白人則總是顯露出陌不關己、擔心受害的樣子。然而,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學生越來越成熟穩重,開始會想到他人感受、開始主動為他人付出,白人和黑人也真正融合,會像親人般的擁抱擊掌。
    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以往渴望被別人注意而有不知道有誰可以信任,因此會有這些情緒。但是,他們透過不同媒介(書、講者)了解不同的情緒抒發方式、在班級環境中發現人可以互信,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安身而後立命,他們關懷的對象開始不再只是自己,而擴大到他人。

以旅行與閱讀滋潤人生

接著,想談論在本片及西方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旅行和閱讀。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中,同樣也將此兩者運用在教學活動上,不過對象是小學生。

旅行和閱讀都能讓人暫時拋下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也都能讓人增廣見聞,更重要的是,兩者都會培養出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一輩子都可以派上用場,而為了達成使學生畢業後能在社會中獨立生存」的教育目標,這兩項習慣的養成也就非常重要。
    然而,這些黑人學生卻因為老師們的成見,無法接觸到適合他們程度的新書、不曾離開過混亂的家園,而產生「最需要種族平等觀念的人卻不知道大屠殺」這樣荒謬的情況。其實,自己在進入大學後受到很多知識的衝擊,這些知識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學習,要是人人都能有這些想法,世界上的衝突或許就會減少一些,但往往引發衝突的人都是在教育現場被放棄的一群,因為很早就被放棄,也就沒有機會接觸到先人寶貴的知識。

另外,西方教師都是配合學生需求或是基於人權等觀念的培養,仔細規劃閱讀和旅行方向,不像我們小時候毫無章法的依各種推薦書單寫讀書心得,去旅行時則只是在遊樂園裡玩,只想著要吃什麼,而不會產生感動或衝擊,自然長大後不會形成習慣,反而有可能變成討厭做的事情。

理想的教育政策+現實的教育現場=受害更深的學生?

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其宗旨即希望能減少放棄的學生,使教育理念能真正落實,同時也幫助學生早點思考自己的價值何在而會主動追求知識,如此教育體制下的學生才能在畢業後有能力獨立在社會上生存,而非浪費太多時間追逐分數和摸索道路

然而,從本片中即可發現種族融合計畫」的實施反而使黑人學生更明顯的感受到歧視,白人教師們只會在形式上虛應故事,黑白並無融合的現象。我雖然很認同十二年國教的理念,但是,大環境氛圍未變動,恐怕教學現場也難有改變。或許也會有古維爾老師出現,可是在上級公事公辦、家長施以壓力、學生無意願配合、從事教職者往往不敢輕易放棄教師資格等情況下,恐怕這樣的老師也難以堅持下去,即便是古維爾老師,如果他在這間學校繼續任教下去,也很難確保他有能力做多少、做多久。
   
雖然,從這個真人故事改編的電影中,獲得很多教學上的啟發,也體會到教育和老師的影響力,但理想政策跟真實現場之間的差距如何弭平,似乎是無解的問題。



[1] 忘記電影裡的翻譯方式,但是個人想翻譯成我們真的算一回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