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資組] 有感

先試著以自己的話來定義資訊組織」,即將原本的資料用簡化方式再現以利管理,並依照最適當的方式將這些替代性資料重組,產生新的意義;另外,透過重新組織,可以使原本各自獨立的資料產生原來沒想到的關連性,欲查找原本資料時就會有不同的切入點和連結方式,在檢索時就能節省時間、增加檢索成果的完整度。

最適當的重組方式主要是由權威機構決定。權威機構基於其長期處理資訊累積的經驗,及和使用者長期互動後,擬定出最適合的資訊組織規則,藉由規則的統一將有利於後續的資料交換,同時能減少各單位自行構思組織方式所花的時間,也就降低各單位分享資訊的成本、增加資訊公開流通的可能性。

至於為什麼是由權威機構決定,我想跟curation」概念有關。curation」指的是在累積大量資訊後從中醞釀提煉出來的新知,被稱為Curator的唯有圖書館館長和博物館策展人,因為他們都是從自己長期累積的館藏中提煉出使用者感興趣的主題後,用不同的方式展現出這些館藏。這些單位並不是基於想要控制一切資訊的威權專制心態,而是因為在長時間與大量資料及使用者互動經驗累積後,比起一般人更能設想出一套最適合串聯起館藏和使用者的資訊組織方式。

博物館策展人透過一次次不同的展覽可能將瓷器依照燒製年代、繪畫風格、知名人士藏品等不同方式賦予這些古物新的意義,至於圖書館館長,我想應該是透過館藏發展政策來決定圖書館內龐大的館藏走向為何,並了解能如何回應讀者的將館藏效用做更大發揮。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好像博物館的策展人能動性大於圖書館館長,且其對於展品的了解度被要求的更高,這可能跟展品性質有關,因為圖書裡的文字記錄可以讓使用者清楚了解內容,較不需要另外的專業背景協助以各種主題展現展品。然而,不禁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只有圖書館館長算是curator呢?是否因為館員們所做的事只是協助複雜書目世界能產生curation力量的一環呢?那如果真的如此,是否要進一步思索日新月異的科技能如何節省館員在協助curation所花的時間,讓其能將時間花在更多發掘館藏和使用者關聯性的創新上呢?

還有,圖書館館長能否像博物館策展人一樣隨著時代演進產生新的組織方式呢?(像是可能隨著考古、歷史等的新發現,就會對於這些藏品有了新的組織)或是圖書館館長能否像博物館策展人一樣有獨一無二的策畫方式吸引專屬客戶前來拜訪?(像是可能有不同兵馬俑博物館和展覽,但民眾還是會因為各處策展特色有差,而願意多花門票費重複看)

上次聽項潔教授所說的數位人文,就是配合歷史學者的研究需求找出新的欄位運用方式,而使資訊組織產生更新一層的檢索功能,提供以往所無法達成的研究成果,他說現在電子書業者都太限制於「書」的概念而未將資訊科技能協助人的地方完全發揮出來。

如果說,資工等背景的人了解資訊技術的運作方式和潛在能力,並以此作為優勢產生創新的想像力,那圖資的curation優勢可能可以產生哪樣的創新想像力呢?之前有看過圖書館實乃資訊檢索的源頭,索引典或是層面式檢索的概念都來自圖資,而這學期做法律圖書館員的文獻回顧作業時,不少文章一直提到館員在Research」上發揮影響力,而非Retrieval」,因此我想,如果圖書館不只是以Google做為對手目標思考如何反擊,而是盡力了解服務對象的Research需求和自己的curation成果及工具(如書目計量),會不會就能據此發展出比google更新更好的資訊組織呢

最後,就自己個人經驗而言,進了大學接觸了各個學科的課程後,才對圖書館的分類體系有一點感覺,不然小時候只看童書區、小說區,有時候還有一點歷史區而已;到了圖書館打工後,才了解索書號和分類號在快速查檢」和物以類聚」上有多重要;而最近常常使用碩博士論文網後,才發現目錄欄位的設計能提供這麼多樣的連結。是否資訊組織唯有在做學問時才會發現它的重要性呢事實上,自己平常在休閒閱讀上的需要在於瀏覽,在事實性答案的獲取上會尋求網路檢索,唯有要深入了解議題或是不想花錢買書時才比較會用到圖書館,尤其是書很稀有、古老或有指定版本時會特別需要使用圖書館,若是如此,能否針對這些唯有圖書館能提供的館藏或是專屬服務對象設計出更好的資訊組織方式呢

現代一般人日常生活中最常需要的是休閒和事實型訊息。就休閒閱讀而言,書店在實體世界中展現了適合瀏覽的資訊組織,透過定期更換書架上的書,及利用不同的排放方式,人們可以輕易地看到書的長相、觸摸書的質感、大略了解內容、偷看其他人對於此書的反應、從排行榜上了解是否是最近當紅的討論對象,網路書店的網站設計其實相當於是在虛擬空間裡盡可能提供這些相當的瀏覽感受,這類的資訊組織方式注重人的當下感受勝過對書的了解再現,因為讀者可能會因為不同的因素接觸這本書,他們可能是因為腦中閃過的一個念頭、旁人的一句話等就決定要某本書,而非書本之間的關聯性,圖書館的目錄若無法滿足這些功能,就會讓這些使用者利用圖書館目錄時只是為了確認館內有無此書可借而已,不會期待圖書館提供什麼新的目錄功能,或對新的目錄功能視而不見。圖書館除了有大量書的curation,事實上也累積了不少人的curation,能否結合資訊科技後產生更棒的休閒閱讀瀏覽環境呢

曾有人將電視比擬為古代說書人,若將電視節目也視為不同載體的書籍,其實其提供的瀏覽功能更為便利,不僅有生動的影音可以吸引人的目光,還能快速的按鍵選擇「下一本」,也可以隨時回到前幾本做比較。以往書籍載體主要是紙本,且會以文字描述書本的內容或是外型,有鑑於被描述對象和描述用工具皆為文字,差異可能不大,然而在描述影音時,很可能就會產生更多不一致和失真,需要的就會是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資訊組織方式。圖資人員若想要成為資訊和人之間的橋樑,似乎真的要多了解資訊科技,方能因應變動不居的資訊產品和資訊社會中的新需求提供更進一步的資訊組織服務。

-------------------------

APA格式其實也是一種資訊組織的方式,它顯現了專書期刊論文等在引用時需要的資訊(即不同欄位)以及這些資訊的重要性(欄位會因為重要性依序排列),另外,為了能跨國交流引用時能連結彼此或是有利之後變成資料庫時可以輕鬆擷取,它也用了同樣的標點符號和格式。

由此衍伸出來,其實生活中真的處處都是資訊組織的影子,像是寫作時強調"起、承、轉、合"不也是說明了人類的抽象思想要如何組織成一篇有"重要欄位、欄位間有意義的排序"的文章嗎? 而國考要考的公文格式也正是提供了公務員精簡扼要地依照欄位(主旨、說明、辦法)稟報或是通知各單位,讓觀看的人可以清楚明瞭的立刻了解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政策、要如何配合,且不論是哪個單位都不會因為不同單位的用語和稟報方式不同而耽擱決策時間或是產生跨部門合作上的障礙。

課程目錄其實也是一種資訊組織,"一堂課"是很抽象的,沒有課程目錄則學生就難以了解這堂課的狀況,唯有修過課才知道,故學校的課程目錄裡有每周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目的、課堂作業考試分數比重、教師名稱和上課位置等,由這些欄位和內容讓學生大致了解這是一堂什麼樣的課,進而決定選擇這堂課;而在BBS的課程版上的評價文則是提供了其他學生需要的課堂描述內容,像是老師的課上的好不好、會不會加簽、給分甜不甜、作業內容重不重等,他們同樣有自己的一張目錄結構表,每個學生依據這樣的目錄來填寫並分享給其他人認識這堂課。課堂目錄和書籍目錄同樣是濃縮展現了人類知識的精華,透過目錄讓使用者了解這是什麼樣的書/課、進而決定去使用,BBS學生的課程評價文則有點像是書評網的角色。

目前台大的開放式課程主要是直接以一般課程網上的課程大綱欄位呈現,可能還有參考國外OCW的欄位設計。這樣的課程大綱或許很像是出版社的角色,根據作者(老師)和出版商(學校)的需求提供他們認為需要的描述,但是開放式課程的資訊組織方式需求不一定會和學校課程的資訊組織需求相同,因為他的使用者不只是學校學生,而是每個對開放式課程有興趣的人,此時就需要類似圖書編目員的角色來篩選出版社提供的資訊;另外,目前各校的課程大綱有所出入,也會造成不同學校的課程資料無法整併連結,使得明明都是在講社會學的課,卻要進到每個學校的網站逐一尋找才能聽到不同老師講的課,喪失了本來課程具有的主題關連性;再者,雖然原本課程大綱裡就有欄位存在,但這些欄位並沒有妥善被利用作為課程檢索的方式。

現在雖然因為影音少,找起來還算容易,但是日後一旦課程量增加,就會難以找到想要聽的課,也就增加使用者學習的阻力,如此將抹滅提供免費開放式課程的初衷。目前的課程描述方式是根據這個學校有什麼課就描述什麼(像是item),而非從整個學術環境的學科主題架構著手,未來可能也就會步上圖書館現行轉換編目規則的需要,與其屆時才想辦法解決,或許可以由有豐富資訊組織經驗的圖資界來提供一個合適的開放式課程資訊組織方式。現在雖然不確定開放式課程是否有其稽核項方面的描述,然而或許也能參考編目規則對電子資源的處理方式來設想開放式課程需要哪類的外觀描述以利後續管理。

開放式課程可以讓跨越時空的人可以了解課程內容,使得只要有電腦的地方就有"師資" 、原本要進大學才能獲取的知識能更容易被大眾取得,有利於資訊落差的弭平;也可以作為另一種評鑑老師的方式,不再是檢驗其研究產出的量,而是多了教學現場的質;配合現在的十二年國教,可以讓學生更清楚未來求學的內容為何,真正讓學生知道主控權在自己的時候可以怎麼選擇學校,也能讓比較資優的學生能透過開放式課程提早思考大學教授的內容。


對於圖書館而言,一方面開放式課程若能和圖書館館藏資料連結,則有利於館藏的行銷、outreach;另一方面,開放式課程是已經處理好授權的影音資料,目前圖書館在數位化館藏時面臨了授權問題,導致圖書館即便想要透過網路平台提供讀者在家就能使用的可信資料,卻往往在出版社要求下限制IP或使用量,仍然造成讀者的不便,因此,我也在想是否能讓開放式課程變成大學圖書館的館藏內容之一,這樣也能讓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讀者,同時查到更多元的資訊內容和載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