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紛亂的思維暫且留住] 觀美術展的文字


之前在寫些介紹創用CC國外實例的文章時,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到底有什麼東西會吸引大家主動想要重複利用並以不同方式再現呢?」其實看一些古老的國外美術作品時,可以發現很多都是聖經或是希臘神話故事的不同再現,而莎士比亞的故事也是再三被不同的方式改編。

故事是文字組成的,留下最多的畫面改編空間。

或許,在過往沒法用照片或影片留下真實而生動的瞬間,因此人們會花時間想像一個故事的畫面,用雕塑、繪畫的方式將它還原,也會花時間去觀賞他人的呈現方式,為了該作品的生動、真實、情感流露等面向而認為那是個好作品。

至於為什麼主要都是以幻想的故事為創作題材,而不直接對於社會當時發生的事件進行創作呢?  應該就是以往藝術主要是為比較有權有錢的人服務的吧~後來才開始慢慢回歸人類及在地

原本是畫面的作品,轉為創作其他畫面或影像,則往往是想利用不同的創作手法或媒介特性,來更符合作家想法的重新呈現他心中的那個畫面。

回來講觀展的文字,前述或許就是展覽作品的文字描述為何往往都在介紹畫作要說的故事或是創作派別、師承、創作特色等東西的原因了。這也或許是為什麼大家常常覺得逛美術館很無聊、看不懂的原因,如果不熟悉畫作要說的故事、也不熟悉創作派別及創作技法,那真的是走馬看花。

那麼,為什麼美術展都是以國外藝術或批判性的當代藝術為主呢?(批判性並非不好,只是當眾多當代藝術作品都在表現類似的批判議題時,看起來會覺得有點無聊,能不能有點不同的關懷對象?)

轉而思考一下youtube上會流行、自動被改編的都是什麼影片? 1.新聞時事 2.有趣搞笑 3.流行影音-----這些才是當今廣大群眾所熟悉的故事。而且這些故事因為本身就有影像,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再現手法,且因為這些故事的保鮮期短暫,因此被改編後的作品其實流傳的廣度或時間長度都有限。

之前也在想,聖經與希臘神話有這麼多雕像和畫作用不同方式講述同樣的故事,東方或許靠的是廟宇雕刻的窗戶廊柱來傳承,但卻未必有好好保存,或是即使保存了卻也無人再以之傳述以往的故事、將之進行研究後說明創作派別與特色,實在有點可惜。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