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舞台劇、電影] 小王子與彼得潘:何謂不想長大?


最近看了小王子電影版跟柏林劇場的彼得潘,兩個都是不想長大的小孩的故事,而且都歷經了一段旅程,途中也都有情感締結的片段。但是前一個看著看著忍不住就感動得哭了,後一個看著看著卻覺得越來越暗黑(這不是給小朋友看的童話故事吧!!!),於是就試著來好好的爬梳一下。

0.小結

「不想當大人想當小孩?先弄清楚你為什麼想當小孩?你定義的小孩與大人有何不同?不要為了逃避大人的責任而說自己想做自己,而是為了能看清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而回歸小孩清澈乾淨的心。」

 (小結先寫前面,後面再來細細說明)

1.小王子

或許是因為這是比較商業、適合闔家大小觀看的電影,所以就會比較是狗血感人的劇情(而我的確被感動了...),不過原著小說其實就是蠻正向的。

(1)大人與小孩的差別

小王子(小孩)看到的不是表面,他會用心看到人事物背後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在他眼中,大人為了名聲、錢財、權力等等而做一些奇怪的事情。當他用心體會而非用眼睛,那時間空間都可以突破,在此情況下,他與玫瑰、狐狸、機長的感情可以跨越時間空間聯繫著,大人們追求的名聲、錢財、權力則都是在一段時間內(活著的時候)才有意義。就表面來說,小王子最後被蛇咬死、玫瑰花在星球上可能也枯死,完全是一場空,大人們的名聲、錢財、權力反而是看的到的。

電影版小女孩(忘了他名字,以下簡稱小女孩)不知道自己長大後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她媽媽用大人世界裡所重視的一切幫她訂作了完美的未來,她認識了鄰居機長,看了小王子的故事後開始懷疑為了未來而按表操課的生活。當她得知小王子最後的結尾時很生氣,她無法理解用心去承認小王子回到星球就等於實際上回到星球,小女孩不認為這是一個happy ending。我想這可能跟她從小就接受「a+b+c=成功完美的人生」有關,小王子的故事對她而言,是「d+e+f=開放式結局」,而且從現實眼光看來這個結局還比較偏向bad ending。機長跟小女孩說,小孩變成大人的過程其實就只是遺忘了小時候的那些想法,在小女孩尋找小王子時,小王子不記得自己的星球、玫瑰、狐狸,只惦記著自己的工作。

由此進一步延伸,小孩會很珍愛他擁有的東西(玫瑰、星球、狐狸),他擁有這些是因為他願意與這些東西產生連結、感情,他們馴養對方,因為有了這些寄託而使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更加美好。小孩成為大人的途中歷經了遺忘,也就是他們被要求要遵守規則、為了工作賺錢而活。這些規則、工作取代了他們以前自主締結情感連結的對象,於是他們忘記了曾經會單純地為了一些事物而心情起伏。有些人為了不被社會淘汰而苟延殘喘地依附著規則與工作底線,有些人則善於駕馭規則工作便進一步追求名聲、錢財、權力。接著,大人會反過來跟小孩說,你總有一天要適應這個社會,你需要守規則、獲得社會上承認的好工作,因此你現在需要做a+b+c,你做那些d+e+f完全是浪費時間。

以上,就是小王子裡面界定的大人與小孩之差別。

(2)旅程

小王子與玫瑰花有了不愉快而離開了他的星球,前往不同的星球發現大人們的世界跟他不同,他不批判而只是覺得大人很奇怪。他看到很多玫瑰花知道自己的玫瑰並不是那麼獨一無二,但他遇到了狐狸,知道馴養讓彼此變成獨一無二。小王子最後還是想回去陪他的玫瑰,請蛇幫忙結束了他的旅程。

(3)親密關係

小王子的設定是沒有親人的,玫瑰花應該算是他的愛人,狐狸跟機長是他的朋友。他真誠的對待愛人與朋友,以開放的心態與他們對話,時常為他們著想。

小女孩的媽媽做一切事情其實也是為了小女孩好,而且後來也為了小女孩逐漸接受機長鄰居,並花更多時間給小女孩。

機長是小女孩搬到校區後第一個朋友,機長分享了小王子的故事與各種好玩的小東西給小女孩,小女孩最後將小王子的故事扉頁裝訂成冊送給機長。

2.彼得潘

小時候好像看過幾次卡通,但好像根本沒看進去(所以不應該給小朋友看電視!!!看完都忘!!!不如出去大自然跑跑跳跳) (突然想到螢火蟲之墓好像就很有印象耶~~不知道是因為看的時候年齡不同還是真的是故事吸引度有關),只記得一開始達林先生的領結一直打不好,然後小朋友們飛出去、跟虎克船長打架...大概就這樣。

這次是在台中歌劇院看柏林劇團的彼得潘,之後他們就不再上演這齣劇了,機會很難得。於是我們就買了第二貴的票,以下就是我們的座位(當時還沒開演)。自從上次買了最便宜的如夢之夢結果像是進劇院看隔壁人家家裡的電視一樣後,就覺得該花的錢還是得花....


演出前有Jutta Ferbers與耿一偉的導聆,介紹了羅伯威爾森的創作風格(融合東方元素、將直覺上認為錯的當成對的時就是對的)與柏林劇院的運作(劇院內所有成員都是固定的,同一時期內會有多齣劇,一名演員同時在不同劇裡扮演不同角色,這樣子的運作會比較專業)。耿一偉提到可以把這齣劇當成立體繪本書欣賞,Jutta Ferbers希望大家好好感受這齣劇、產生共感比理解劇情文字更為重要。

我的確好好的感受了!!!超級愛CocoRosie的音樂~~(後來去聽了他的其他張,覺得有點冰島碧玉感)燈光配起來也很棒,有種很魔幻的感覺。邊看會邊幻想著變成平面繪本書的樣子,同時也在感嘆光在家看影片根本不及現場的十分之一。(就算能把演員表情動作看得比較清楚,也無法掌握到劇場的整體感覺)

台詞有時候是英文有時候是德文,大家主要是靠中文字幕,導致有時候演員還沒講到台詞觀眾就先笑出來的狀況,而當演員講出「你好笨」的中文時全場都一起大笑,可見語言真的是很重要的連結。

由於耿一偉有提到,小仙女是男生反串,以及燈光音效都會配合口白節奏(很像是東方戲劇),所以對此會特別留意。另外舞台布景道具其實不多,很多人物關係或他們所在的地方是哪之類的訊息,都是在演員互動過程中(可能是對話內容也可能是動作),就會讓觀眾逐漸拼湊起來。跟電視劇不同,電視劇都會盡量交代清楚每個細節,看的時候常常會不小心放空,變成只想知道劇情發展而已。(或許是我個人問題...我好像看劇或是玩遊戲時都重視劇情發展線勝過其他)

歌劇院的場地,私以為比國外演出時的劇場(https://youtu.be/3fwYYhvgBjU)好,但我也不專業無法說什麼,觀眾席的角度來說是很舒服的,而且不像兩廳院會擋網路。

阿,然後最終謝幕時,觀眾一直鼓掌、演員就一直跑出來,大概重複謝快五次吧,大家真是熱情阿。

不過呢~~還是會忍不住一直想要去在意劇情文本的部分阿!!!!整齣劇150分鐘我真是絞盡腦汁了,努力地想要從有限的台詞中弄清楚一些東西(而且還常常看完就忘),中場休息時還趕緊去估狗了一下彼得潘的原本劇情故事,想說這樣會比較容易理解。之所以會如此的絞盡腦汁跟這齣劇的暗黑元素實在太有關連,在畫面與聲光音效一切都令人愉悅到不行之際,劇情與台詞卻怎麼有點小孩不宜,再三提到死亡,在這種違和感下特別有思考的慾望。

由於節目單上有提到柏林劇院是根據原著改編的,代表不是小時候看的卡通版本故事,目前還沒找到原著小說來看,只能先參考一下網路文章,以下各自引述等等會提到的部分:

https://news.gamme.com.tw/819762
彼得潘的夢幻島是小孩子的王國,但上面永遠只有孩子,一說是因為......一但孩子開始長大,就會被彼得潘殺死......掐死,抓去喂鱷魚,或是跟小精靈連手,讓小孩子在飛行途中摔死......
虎克船長其實是唯一個成功逃出夢幻島而沒有被彼得潘殺死的小男孩,而且他不但平安長大,也長成了一個仍然會作夢的大人,這就是為什麼他可以一再踏上夢幻島,而且他追殺彼得潘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要救出夢幻島上的其他孩子......
http://sgmk88.pixnet.net/blog/post/6388420-童年的故友《彼得潘》
書中彼得潘找了溫蒂當男孩們的媽媽,但事實上他在找的只是一個僕人,一個幫他洗碗、洗衣服、管小孩的女傭,一旦溫蒂開始想管教他時,衝突便來了,因為對他而言,他想要的只是所謂『媽媽』帶來的單面利益,如果這個『媽媽』讓人覺得綁手綁腳,不能一切如他所願,那不要也罷。
http://m.chinadaily.com.cn/cn/2015-01/04/content_19240131.htm
原稿中的彼得·潘是个顽童,他会趁孩子们熟睡绑架他们。而虎克船长一角其实是后加的,用作工作人员改变舞台布景时分散观众注意力的一种戏剧手段。小说中,彼得∙潘有不少著名台词,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死亡是一场华丽异常的冒险。”这样的台词出自一个孩子口中,既有英雄般地英勇无畏,又有食尸鬼般地残忍恐怖。
费里德曼博士认为,故事中到点就饿的鳄鱼代表“时间”,虎克船长代表“死亡”,正是“不会长大的男孩”彼得·潘困一直在逃避的两个因素。
(1)大人與小孩

溫蒂的部分很容易理解大人與小孩的差別。溫蒂跟著彼得潘一起飛出去,享受自由冒險並扮演小媽媽。他扮演小媽媽時,強調他會為孩子們付出關愛、陪伴並照顧對方到老,死後則希望能被記得與感念。他後來擔心自己的父母會難過,也扮演的累了,想回家玩遊戲,於是就結束了裝大人之旅。因此,大人與小孩的差別在於:是否是付出關愛不求回報的一方?是否是需要承擔責任向孩子解釋的一方?

至於彼得潘,他一出生就離開家,他有閱讀寫字障礙無法待在學校裡,只想一直玩。由這點看來,其實他是基於逃避責任的心態不願回家(不過小嬰兒剛出生也不需要去學校上課....是什麼讓他一生下來就決定立刻逃走?)。另外他也提到他曾經有想過要回家,但是看到父母已經有另一個小嬰兒了。由這點看來,他則是覺得自己是被拋棄沒有人要的,既然不被大人喜愛與需要,那他就當小孩一直玩下去(甚至是他把長大後的人都殺掉)。雖然彼得潘找了溫蒂扮演小媽媽,然而他自己並沒有想要成為失落男孩們的爸爸,他只想作為一個孩子王,帶著他們玩樂、為他們與虎克船長打架。他並不把溫蒂心中的大人形象(付出關愛的媽媽)放在自己身上。

虎克說當他抓到彼得潘時要讓他變成大人,然而採取的方式卻是給彼得潘服毒,配上彼得潘自己說的死亡是華麗的冒險,這是否意味著小孩與大人之差別之一還在於是否願意面對死亡?彼得潘永遠是小孩不會長大,就不會死、不會經歷這場華麗的冒險,不用和溫蒂一樣希望對他人付出關愛後能獲得死後的緬懷。不過這部分我覺得我需要更了解原著一點才好說。

這樣一路看下來,會覺得身為主角的彼得潘並不是那麼正面的主角...而這種以彼得潘命名的彼得潘症候群其實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心理病症...

(2)旅程

彼得潘想讓溫蒂來當失落男孩的小媽媽,溫蒂想看看美人魚也想學飛而跟著彼得潘走了,途中因為虎克船長與彼得潘的恩怨而有一些打打殺殺。最後失落男孩跟著溫蒂回家,彼得潘跟小仙女繼續在neverland玩耍。虎克船長死了。歷經這個旅程後,多數人都是回到原點,沒有新學到了什麼或是做了什麼不一樣的決定。

劇中,其實看到溫蒂被射下來一次,後來又好像是裝死一次。彼得潘有一幕好像也是死了,後來還多出翅膀,但真的無法判斷他們到底是活是死。這不知道是原著就是這樣,還是演出劇本改成這樣的。

(3)親密關係

彼得潘先自己離開家,而後又認為自己被另一個小孩取代,他一方面感受到自己被拋棄,一方面又逃避被關照與觸碰。(這讓我想到最近看的依戀障礙...依戀逃避與依戀焦慮的綜合體阿!!!)失落男孩、小仙女與溫蒂對他來說都是下屬,彼得潘會基於義氣去救他們,但並不把他們的忠心與愛放在心上。不過,彼得潘對溫蒂說愛他,並且指出溫蒂長大之後去找他就會死,為了讓溫蒂活下來而讓他走,這應該算是他很難得締結的感情(不過為什麼會愛上溫蒂?)。

失落男孩與虎克船長(及海盜)都很渴望有母愛,或許他們跟自己的母親之間都有什麼問題。

虎克船長說彼得潘是他唯一的朋友與永遠的敵人,他跟彼得潘其實都是把其他人當成下屬看待。

溫蒂的父母會講故事,會因為小孩不見而難過並懊悔,後來又無條件接納了溫蒂及失落男孩,相較彼得潘的家庭是溫暖正常許多。

META THOUGHT:

1.不同版本的小王子與彼得潘會帶來不同感受,當你感覺到這種差異性時會更想回歸原著或是進行版本比較,欲了解其中的差異到底存在在哪個環節?為什麼這個版本特別在這個環節要有不同之處?接著你也許就會進一步發現自己如果來說這個故事會更想凸顯哪個環節,創作於斯而始。這也是為什麼著作權保護期間有限制的關係,作品進入公眾領域之後,才有更多的創造空間。

2.人生果然是要浪費在這種美好跟會讓人動腦的事物上~~當我們重新開始跟這些從心底看上去很美的事物產生連結,這些美好的片刻就會讓生活裡令人無力的規則工作顯得不再那麼重要。

0 意見:

張貼留言